真愛家庭雜誌 第143期 (2025年06)
主題企劃
呼籲篇
  補全原生家庭的生命拼圖
復和篇
  免可免之禍,享可享之福
自省篇
  尋求解釋,而非藉口!
突圍篇
  你不能選擇,但你可以決定
教練篇
  衝破原生家庭愛恨情仇三步法
 
真愛分享
真愛故事館
  從冰刀到筆鋒,從折翼到飛翔
家庭EQ坊
  大火燒出來的EQ課
家有浪子浪女
  不成器的孩子
長輩照護
  規則之間開點恩典門窗
家庭休閒
  消解旅行焦慮 3 訣
真愛交流道
  家有LGBTQ孩子,怎麼辦?
一笑抵萬金
  該給100分?!

「這樣的孩子還真不少!」

        一個冬日的薄暮時分,我們從餐廳出來,搭計程車回家。幫助行動不便的老母親進了後座後,妻子坐在她旁邊照料,我則坐到副駕,剛繫上安全帶,看來五十出頭、面帶親切笑容的司機就開口搭話了。

        「真是難得啊,帶著長輩出來吃飯!天色還算早嘛!」他從後視鏡望一望妻子和母親,目光中帶著讚許。「聽說這家很出名。」他繼續說著。

        「是朋友請客,因為我們之前幫過她兒子。」我回應道,沒想到這句話卻引出了一段深刻的對談。

        妻子補充道:「我們還曾嘗試為他介紹對象沒成事,女方現今都當媽媽了!」

        「這就是他母親請吃飯的原因,感謝我們一直的幫助。但說實在的,給再多機會,如果自己不爭氣,旁人也無能為力。」我歎了口氣,想到朋友為兒子操碎了心。認識他們的兒子差不多十年了,可他始終是個「職業學生」,至今還未能畢業。

        「這樣的孩子真的不少欸!」司機感慨地說。

        「至少他爸媽還有經濟條件,但可不是每個家庭都能這麼做。」我說,「雖然他沒有壞心眼,但缺乏上進心。父母都是有地位的人,可這孩子卻⋯⋯」

        我想起晚餐期間,那位母親多次提到自己兒子時,總是說他晚熟,謝謝我們照顧他。她對兒子始終沒有責備或抱怨,似乎完全接受他的現狀。

        「我們也鼓勵他創業,但他不是那塊料。」我繼續說:「不過他們表示,只要有能力,還是會支持兒子嘗試。」

        「這樣的孩子真的不少啊!」司機搖頭歎氣,把剛才的話又重複了一次。我不禁看向他,見他臉上浮現一絲苦澀的笑容,又聽見他說:「其實我的孩子們也差不多。」這句話讓車內的空氣瞬間凝結。

        在這輛平凡的計程車裡,我們這幾個陌生人因為「不成器的孩子」,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共鳴。

「有甚麼資格說別人的孩子?」

        城市的燈火漸次亮起。車中的靜默被GPS導航系統的聲音打破:「前方有速度監測器,請降低車速。」司機隨即放慢了車速。

        「你有幾個孩子?」司機突然開口問道,接著又補充:「你看起來像個老師。」

        「差不多吧⋯⋯你很會看人!」我順著他的話接下去。

        「老實說,」他又歎了口氣,「我實在看不慣現在年輕的客人,滿身刺青、醉醺醺的,還奇裝異服,一看就不正經;甚至還有吸毒、幹壞事的。」聽著他的話,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圈確實太過單純。

        妻子在後座忍不住問:「你真的一眼就能夠看得出來?」

        「我連自己的孩子都管不了,又有甚麼資格說別人的孩子教得不好呢?」他意識到自己剛剛的批判口吻,苦笑著說。

        面對走歪路的子女,為人父母的常會陷入一種深沉的矛盾與無助。我們期待子女展翅高飛,卻又不得不面對叫人失望的現實。這種心情往往伴隨著自責與困惑,不斷反思是否自己的教養出了問題?是過於寬容以致縱容?還是太嚴苛驅使他們反彈叛逆?

        要知道,現今社會的複雜性,帶來的不僅是代際間觀念的差異,更多是價值觀的衝突。許多父母習慣用過去的經驗和標準來要求子女,卻忽略了社會環境的巨大轉變。當子女做出令人心痛的選擇,如吸毒、賭博或是混亂的性關係等等,父母往往在憤怒、失望與心疼之間徘徊,令親子關係更加緊張。

        在經濟層面上,不少父母面臨更艱難的抉擇。逾分的經濟支持可能助長子女的依賴或不當行為,然而完全切斷援助又恐怕使情況更加惡化。當子女陷入債務危機、離婚訴訟,或是需要戒毒康復等困境時,父母往往在情感與理性之間左右為難。

        這些處境不僅考驗父母的智慧,更考驗父母愛與包容的極限。面對這些艱難時刻,父母能做的或許就是在適度關愛的同時,堅持原則,並且抱著盼望陪伴子女度過難關,期待他們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重歸正途。

「你還是一個好爸爸。」

        「你叫文雄,想必父母對你期望很高吧?」看著前窗貼著的執照牌,我注意到他的名字。

        「唉!家長對子女常有很高的期望,但是我的三個兒子都是啃老族。老大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薪水不高就乾脆搬回家,連結婚都不想,我也拿他沒辦法。孩子都成年了,我還能說甚麼?」他搖頭無奈道。

        「老二也好不到哪裡,結了婚卻處不來,離婚後也搬回來了,現代年輕人就是這樣。」他繼續說道。

        「那不如狠心收他們房租,刺激他們獨立?」我半開玩笑地建議。

        「我哪做得出來?」他歎息道,「我跟他們說,我開車能養活自己,房子是自己的,其他的我幫不上忙,但至少⋯⋯」他頓了頓,「至少他們住在家裡,我還能看著他們不變得更壞。」

        「你不是說有三個孩子嗎?」我好奇地問。

        「唉,老三雖然有工作,但是⋯⋯染上賭癮,說來話長⋯⋯」這回,他結結巴巴地說著。

        「雖然孩子們沒有達到你的期望,但你還是一個好爸爸。」我試著安慰他。

        快到目的地時,他看到對街建築房頂的十字架,突然問:「你們住在教堂?你是神父?」

        「不,我是牧師,跟老師差不多。」我解釋道。

        「那你是教甚麼的?」我們等著紅綠燈回轉。

        「親子關係。」我回答。

        「信耶穌的孩子會更容易教養嗎?」他誠懇地問。

        「你問得好!信耶穌的人也會面對同樣的問題,我們稱這樣的孩子為『浪子』。其實耶穌有個著名的比喻叫『浪子回頭』,講述的正是一位父親如何無條件地接納自己不成器、走歧途的孩子。耶穌透過這比喻教導我們要像天父接納我們一樣,接納每個孩子,以忍耐和慈愛待他們。」我想在最短的時間裡說出一點帶著盼望的話。

        「停在這兒就好了。謝謝你的坦誠,我也從你學了不少,我家也有浪子!我們都在學習如何用愛和包容面對不成器的下一代。」我誠心致謝。

        那一夜的計程車之旅,不只是一段路程,更是一堂生命課程,讓我反思如何用愛和包容來幫助下一代。或許,為人父母最寶貴的智慧,不是幫助子女達到世俗的成就,而是像天父一樣,以無條件的愛守護他們。


   
Copyright © 2001-2025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