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43期 (2025年06)
主題企劃
呼籲篇
  補全原生家庭的生命拼圖
復和篇
  免可免之禍,享可享之福
自省篇
  尋求解釋,而非藉口!
突圍篇
  你不能選擇,但你可以決定
教練篇
  衝破原生家庭愛恨情仇三步法
 
真愛分享
真愛故事館
  從冰刀到筆鋒,從折翼到飛翔
家庭EQ坊
  大火燒出來的EQ課
家有浪子浪女
  不成器的孩子
長輩照護
  規則之間開點恩典門窗
家庭休閒
  消解旅行焦慮 3 訣
真愛交流道
  家有LGBTQ孩子,怎麼辦?
一笑抵萬金
  該給100分?!

很特別的一天

        1994年8月,風和日麗的一天,臺灣關渡基督書院為我舉辦了隆重又溫馨的新任院長就職典禮。就任致辭時,我特別分享許多上帝在我生命中的恩典。

        當天前來參加的來賓中,有幾位「特別人士」,他們既不是校友,也不是基督徒,而是和我有一半血緣關係的同父異母家人,領隊的是我尊稱大哥的勳哥。當天典禮後,勳哥紅著眼對我說:「太動人了,從你一上台講話,我就情不自禁地流淚⋯⋯。」從此在我們家人相聚時,他常重提這事,甚至在他88歲病危,我探望他最後見面時。

        為甚麼?

多病、無父愛的童年

        我生長在一個信奉民間宗教的家庭,從小體弱多病,外婆為我求神拜佛,甚至聽了算命師的指示,為避邪並求惡靈饒了這個不值得奪命的小孫子,家人不叫我真名,只能叫我「撿來的」,卻仍避免不了兩三次在急診室被醫師宣告無藥可救了⋯⋯。

        我小時候沒見到過爸爸,大人也從不提起爸爸。當時二戰才結束幾年,我猜想他可能參戰沒回來,或者出遠門⋯⋯。一天傍晚我獨自坐在家門口,看見一位中年男士,一手提著小箱子,一手提著青菜水果走過來,還以為是爸爸回來了。

        記憶中,直到九歲時我才第一次見到「父親」,當時他陌生又安靜地看著我們,似乎沒有任何想要親近我們的意圖。當時我五味雜陳:「哼─,原來我有一位『離棄我』的爸爸!」直到了解媽媽是爸爸的「小三」,才恍然大悟─為甚麼過去聽過別人說我是「細姨仔子」(臺語,小老婆生的壞種)。

        早期爸爸大約每兩三個月才回我們這個家一次,卻常在他下班交際應酬後,我們孩子都入睡了,早晨起來看到爸爸的黑皮鞋才知道。後來雖較多次回來,有時還帶著酒後醉樣,有時是媽媽向他要錢,或懷疑他還另有小三,而大吵大鬧。多次受到驚嚇和感到厭惡後,我心裡並不希望他回來。

        這些原生家庭的因素,造成我自幼敏感、自卑、退縮,小學常逃學、初中曾厭世、高中想變壞⋯⋯。

        長大之後,從長輩們的回憶分享中,漸漸地我知道了母親一些悲情的往事和相當淒涼的身世,才開始同情受過創傷而缺乏安全感、相當自卑的媽媽。原來,外婆30歲就守寡,必須獨自撫養四個女兒。媽媽是老三,從小被送去一親戚家作童養媳,受到羞辱和傷害。後來外婆聽了其他女兒們的哭訴懇求,才把媽媽帶回家。了解媽媽原生家庭的遭遇後,對於她為何會淪為小三這角色,我噓唏不已。

自從耶穌進入我們的家

        媽媽生了四男兩女,我排行老二,大我兩歲的哥哥天性活躍、聰明、勤學,進名校,得獎狀,參加多項課外活動,又是家裡的長孫和長子。當時家境雖較窮困,他仍然得到較多的特權與恩寵,形如家裡的「兇當家」。記憶中,我自幼常被他欺負或責罵。

        有幸的是,哥哥高中時,有一位基督徒朋友帶他去參加教會的活動,他喜歡又很投入,不久就信了耶穌,成為一位基督徒,回家開始向媽媽和我傳福音,並帶我們去教會。那時我明顯地看出他信主後性情與心態的改變,更對我格外關心,哥哥彷彿成了我的「好代父」。受到他很大的影響,高二時我信了主受了洗。然後,我們把兩位弟弟和兩位妹妹都帶信主,媽媽更在四十多歲時也信主受洗了。

        爸爸雖未曾進過教會也不信耶穌,但他從生活中確認我們一家人信主後的改變更新,導致這個家庭不再一樣。在1960年代,一般教會聖誕夜去報佳音時,大大小小都是騎腳踏車。一方面為了安全和禦寒,爸爸安排他服務的遊覽車公司,免費提供遊覽車送大家去報佳音,一方面也藉此感謝教會多年來對我們家的關懷和影響。

        後來,他開始有意又用心地設法讓同父異母的兄弟姊妹們來往,互相認識,彼此接納和幫助,培養手足之情。我們兩家一共有12位兄弟、四位姊妹,大家還曾在父親的鼓勵下,臨時組成棒球隊,和他公司的員工球隊比賽而大勝。每次相見時很自然地,大家按年紀稱呼大哥二哥⋯⋯,我方稱呼元配「大媽」,元配的孩子稱呼我母親「阿姨」。曾經有一年,我和大媽的三個兒子,四兄弟同時在中原理工學院就讀,在該校創下紀錄,我們之間的互動也成為佳話。

成為新造的人活現信仰

        爸爸67歲從職場退休,69歲即因病去世。當時除了哥哥和正在神學院受裝備的我已經大學畢業之外,弟妹們都還在上學。大媽家採用佛教葬禮,但同意前一晚讓我們在停棺室以基督徒的唱詩禱告方式,向父親告別。結束後,我突有一強烈的意念,就告訴哥哥:「我建議我們這方放棄繼承爸爸的遺產⋯⋯。」

        哥哥只想了幾秒鐘,就爽快地同意了。我們再一起去找媽媽商量時,我腦海中浮現她信主前常為了錢和爸爸爭吵的情景,恐怕她會不同意。但聽了我們的想法後,她居然很平靜地說:「很好啊,上帝會照顧我們的。」當晚我和哥哥馬上一起去告知大哥大姊。

        一般家庭處理遺產時,即使是同父同母的兒女,也很難心平氣和;互相攻擊爭產、翻臉成仇的憾事,還常發生。而我們這人口眾多的兩個同父異母家庭,居然能夠不爭不吵,尤其還由我方主動提出放棄繼承,著實讓大媽一家人大出意料之外,難以置信。

        然而,這「難以置信」的決定,對我方家人而言,卻是來自上帝改變人心的大能大愛。誠如每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都會說:「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人際關係的轉捩點,是從信耶穌開始的。」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17)感謝主,我們家從哥哥最先信主,他帶領我和媽媽去教會而認識並接受救恩。媽媽信主後親身體驗到「自耶穌來住在我心」的平安喜樂,也影響並帶領住在鄰近的二阿姨及家人去教會而信主。

        大媽的兒女中目前只有一位信主,但是他們告訴我:「看到你們一家人信耶穌⋯⋯,我們也很鼓勵子女們去教會。」如今,已有不少他們的下一代去教會、信耶穌,也有人在教會熱心服事。

        當我書寫此文,應編輯要求請家人提供照片時,五哥的大兒子樽澄還主動附上幾句感言:「高芳叔叔對葉家晚輩的信仰生活影響很大,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成長的指標。他的生命對我們影響深遠,他的教導使我們受用無窮。對我個人而言,不但在美國留學期間獲益於高芳叔叔主領的真愛協會營會,後來更有幸從婚前輔導、婚姻諮詢到婚禮主持,都得到他親自幫助,感激不盡。」

免可免之禍,享可享之福

        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新)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10)信耶穌不只能得著「新生命」,還能過得「更豐盛」;一個「更豐盛的新生命」,不只能破解個人原生家庭的咒詛成為祝福,還能進而祝福別人和其他家庭。這也是我督促自己和幫助別人的生命家庭突破、更新與成長的信念。

        我自1972年起投入家庭事工的專業服務,多年來幫助許多人解決家庭問題和改善家人關係。其中「外遇問題」是婚姻的殺手和家庭的災禍,不但破壞家庭,更常嚴重傷害兩個家庭的大小家人。為此,我常警惕說:「每一個外遇的故事都是悲劇,務必免可免之禍!」

        我們家的故事能突破悲劇,都是因為上帝的憐憫保守、醫治療傷和轉化更新,以及教會與一些人的陪伴關懷和教導輔導。我個人能經歷從家庭受咒詛到家庭蒙祝福,進而成為別人家庭的幫助和祝福,真是有幸、有幸,感恩、感恩!誠心盼望每一位讀者和家人都能「享可享之福」!

        欲知更多作者葉高芳牧師走出原生家庭的陰霾,己立立人、自助助人的故事及心得,請上網享讀本刊第102期〈療癒釋懷登新境〉。

        這篇文章深刻描述了作者從一個充滿創傷的原生家庭,到透過信仰得到轉化與醫治的生命歷程。作為「小三」所生的孩子,作者童年時期承受著缺乏父愛、社會歧視和自我否定的痛苦。然而,當他的哥哥接觸基督信仰後,整個家庭開始產生奇妙的改變。

        最令人動容的是,作者一家在處理父親遺產時,主動提出放棄繼承。這個決定不僅化解了可能的家族紛爭,更展現出信仰帶來的價值觀轉變。正如文中所說:「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人際關係的轉捩點,是從信耶穌開始的。」這段經歷也印證了「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的真理。

        文章標題「免可免之禍,享可享之福」特別有意義。作者從自身經歷出發,警惕讀者外遇對家庭的破壞性,同時也見證了即使在困境中,只要有信仰的力量,人生仍能有突破,不只自己得到醫治,還能成為祝福別人的管道。這個生命故事令人深思,也給予在類似處境中的人莫大的盼望。


   
Copyright © 2001-2025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