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43期 (2025年06月) | ||||||||||||||||||||||||||||||||||||||||||||||||||||||||||
|
「將來我絕不會娶像媽咪一樣強勢的女人!」最近一次家庭線上聊天,邁入30的兒子小傑,無意間脫口而出⋯⋯。這讓我再次憶起三年前,那次畢生難忘、歇斯底里的場景。 狂飆 那是個微風徐徐的傍晚,兒子邀我和外子去見他的心理醫師。曾經有過輕度憂鬱的小傑,看心理醫師一年多了,作為父母,兒子自己能找到令他信任而願意持續去看的心理醫師,替他感到高興。 此行目的是為了讓心理醫師更深入了解兒子的原生家庭。讓她從我們與兒子的交叉詢問當中做對比,好幫助兒子走出多年來的心理困擾與情緒失衡。 循序漸進交談了好一陣子,直到醫師問道:「你們最近有發生甚麼不愉快的衝突嗎?」我想了想,回說:「好像沒有呀!」兒子卻大聲嗆道: 「有!我媽上週要求我替她翻譯一封募款信!」 「喔?是啊!但你拒絕了我!你是我兒,英文又好,我還在納悶你為甚麼不願意幫我呢?你都不願幫我,那我該找誰幫忙呢?What did I do wrong?(我這麼做有甚麼錯呢?)」我也提高音量,滿臉疑惑。 兒子忽然火山爆發似地狂飆嘶吼,那是30年來他最大聲的一次頂撞。「妳看,又來了吧!妳又在道德綁架了!連我已經被妳冒犯了,妳還根本都不知道。就是妳這種『難道我有錯嗎』的情感勒索,過去30年來一直捆綁著我!好像永遠都要聽妳的,好像永遠都是妳對、我錯;妳贏、我輸。自從我懂事以來,搬家、學習才藝、換學校、換教會、在家教育、選擇大學科系、交女朋友⋯⋯。太多太多時候,妳讓我沒得選擇,妳讓我的內疚感很深,妳讓我沒辦法作我自己!⋯⋯」 那一刻,時間好像被冰凍住了,屋內四個人全部陷入沉默。我忽地放聲大哭:「你是全世界我最愛的人,我最不願意做的事就是傷害你。請饒恕媽咪,我不知道過去這麼多年,我的好意卻深深傷害了你⋯⋯」 丈夫在旁安慰:「兒子,媽咪已經盡了她最大的努力試著當一位好媽媽!」這句安慰,卻讓我陷入更深的自責與悲傷。 回到家,母子倆試著平復情緒,兒子主動打破尷尬,重新對話:「媽咪,我知道妳愛我。我不恨妳,但我仍然討厭妳!我討厭妳總是提早一步告訴我該怎麼做,我討厭妳總是自以為是,我也討厭我自己這樣討厭妳。我很迷失也很矛盾,我很累,我需要時間!Let me live my life!(讓我過我自己想過的人生吧!)」 家庭 有本書就叫作《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契機》(Bradshaw On: The Family—A Revolutionary Way of Self-Discovery)。是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遭遇,對於自己成長的家庭,也有不同的回憶。無論是愛或傷痛,「家」,畢竟是一生中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地方。人生有兩個家:一個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家,也就是個人從小成長,有父母或兄弟姊妹的家;另一個是進入婚姻生活後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當家的家。 近日拜讀林國亮博士早年的經典之作《家庭樹‧生命樹―原生家庭探討完全手冊》,給了我清晰深刻的啟發與指引。林博士強調:「對我們影響最早、最有力,也持續最久的就是原生家庭的系統。它不但影響我們的自我形象、一般的和親密的人際關係,它還可能影響到我們和上帝的關係。」 閱後,對自己有更深刻的認識,對家人有更真誠的接納,也提升了自己的胸襟,在事奉及人際關係互動中,能更認真學習如何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許多從原生家庭而來的習慣、價值觀與情緒缺失,容易與親近的家人、同事、同工、好友⋯⋯碰撞,很多時候甚至沒有道理可言。若能透過了解彼此的原生家庭,就能減少很多誤會與傷害。 作者提醒:「在探討原生家庭時,事實固然很重要,但許多時候,無法完全查證,也無法改變,我們只能盡力而為。然而,不管我們能夠掌握多少事實,當年我們可能是以一個小小孩有限的認識與心態,來詮釋我們的心路歷程,如今我們卻要從成人的角度,用成熟的眼光客觀而平衡地賦予意義。」 父親或母親是一個人生下來之後,最早認識、受突圍影響最深的人。在原生家庭中,父母親的婚姻互動模式將影響到我們對男女與夫妻角色的期望。親子關係更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自我形象與認同。此外,童年時從家庭所受的影響,更可能會延續到日後所經營的新家庭,波及往後的三、四代,由此可見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我和丈夫大學時期就戀愛交往,我喜歡他的文質彬彬、負責任、有教養的特質,認為值得託付終生。他被我的熱情大方、主動積極,偶爾帶點瘋狂的個性所吸引。婚後,沒有驚天動地爭吵過,但我開始嫌他文弱書生動作慢半拍,他也受不了我的急驚風,做事衝動不過腦。成為基督徒後,我們才慢慢學習以真理為根基來經營真愛家庭。 親子 書中親子關係篇的第一個問題就非常關鍵:「你與父母的關係如何?是親密、疏遠、衝突不斷,還是愛恨交織?為甚麼?」 的確,我們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可能和父母的親疏關係有所不同。若一個人沒有辦法在心中關愛、接納、饒恕父母,人際關係通常會遭遇許多困難。 回答上面的問題,我與父親的關係應是愛恨交織。很不幸地,我與兒子的關係也是如此!嘗試按著書中的思路與引導,分析我與丈夫各自的原生家庭,以及我們的婚姻及教養兒女方式,才明白為何會對兒子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 丈夫成長在一個軍人家庭,標準的父嚴母慈,父母監督與關愛太多太緊,偏向「圈養式」管教。所以他當上父親後,不願兒子走上與自己一樣過度被保護的路,他只想「當孩子的朋友」,對兒子的管教方式傾向尊重、自由、放任。 而我的原生家庭恰恰是另一個極端。成長於鄉下,父親從小對我偏向不聞不問的「放養式」管教。「女孩子不需要讀這麼多書啦,考不上國立大學就去工廠作女工吧!」我多麼渴望父親能和我一起討論如何選大學科系,而非重男輕女。所以從小立定心志「要出人頭地讓父母以我為榮,換取父親的肯定與關注」。 在這樣「白臉父親,黑臉母親」的家庭中長大,兒子內心的確藏著一個無所適從的「受傷的小男孩」。自幼得不到父親堅定的權威管教,也沒有感受到母親溫柔的了解接納,這傷害了他的自我形象與認同,造成他長大後遇到壓力會害怕、畏縮、逃避,不敢負責任,找不到歸屬感,變得沒有自信。 面對兒子的指控,我一方面請求兒子的饒恕,一方面也回顧、省思自己的原生家庭。的確,強勢愛表現以換取關注的性格,與我的原生家庭密不可分,也是我人際關係上的弱點。 幸好林國亮博士在書中再次提醒,如今要「從成人的角度,用成熟的眼光看待」。這給了我出路:就算曾經受過原生家庭的傷害,隨著生命的成長、眼光的調整,必定能逐漸走出原生家庭的限制與陰霾。 特別對基督徒而言,我們可以透過耶穌基督釘十字架並從死裡復活的信仰根基,來肯定自我價值,饒恕傷害我們的人,醫治記憶裡的創傷。 和好 感謝上帝透過兒子的坦誠相告與《家庭樹.生命樹》這本書,讓我飛越原生家庭。立志餘生更以「新生命長大成熟,討主喜悅,而非討人喜悅」為努力的標竿。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2:24)有學者主張,「離開父母」指的是以夫妻關係為優先,不受父母的影響所轄制。盼望兒子也能逐漸身心成熟,割斷心靈臍帶作大人,超越父母與祖先的影響,建立他自己的新家庭。 林博士殷殷叮嚀:「當我們在探討過去原生家庭的種種時,我們所要尋求的是一個解釋,而不是一個藉口。」儘管目前兒子對我倆仍有複雜的情緒,如“not hate but mad”(非仇恨但有怨懟),我們依然願意謙卑傾聽孩子靈魂的吶喊,明白自己能力有限,坦承過失並交託給上帝,持續為他禱告。 林博士更強調:「過去只能影響現在,但不能決定現在,更不能決定未來。」為此,我感恩上帝的保護,兒子在尚未步入婚姻之前,有機會先處理原生家庭的問題,這對他未來的家庭必然是有益的、健康的。 日前,當兒子脫口說出日後結婚對象不要像媽媽一樣,聽了雖不好受,但我尊重也同理他的想法。林國亮博士在書中苦口婆心地勸勉讀者:「固然擇偶與婚姻關係,甚至親子關係的模式不會代代相傳,但絕對是代代相影響的。要解決任何生命的問題,不一定非掌握原生家庭經歷不可,但我們如果真的要透徹了解當前問題,那麼原生家庭的探討是不可少的。」 近日靈修再次讀到哥林多後書第五章,經句中重複出現「和好」,帶給我新的啟發與莫大安慰。耶穌基督來到世上,賜給我們新生命,以及與上帝和好、與自己和好、與人和好的機會。我深信,天父會醫治兒子受傷的心靈,讓我們母子倆重新和好! |
|||||||||||||||||||||||||||||||||||||||||||||||||||||||||
![]() |
Copyright © 2001-2025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