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26期 (2022年08)
主題企劃
話題篇
  在代際鴻溝上搭一座橋
答問篇
  當孩子……,怎麼辦?
 
真愛分享
智慧人生
  我還在學習
生命教練伴你活
  「三心二意」的好爸爸
真愛故事舘
  甜水江河4-3:翻開神蹟的篇章
婚姻診療室
  婚內「性解放」,享受了沒?
家庭EQ坊
  培育EQ達人,越早越好
人生感懷
  遲到的母愛
真愛交流道
  人性解放,重塑家庭
一笑抵萬金
  長輩輕鬆賺錢術

戰場1.
面對劇變,三代各有功課

        人類從農業社會進步到工商社會和科技社會,近半世紀科技所帶來的改變,不是平緩漸進,而是井噴式的突飛猛進,造成現代人在思維、選擇、道德觀、價值觀各方面,和上一代有極大的差異。

        1946~1964出生的戰後嬰兒潮世代,經歷很多動盪,有閱歷、經驗和時代感,一般而言較追求安定,但較缺少青春活力和冒險精神。反之,年輕的 Y世代和 Z世代有青春活力,無時代感,藐視歷史,無心敬老。然而,不論時代背景相同或不同,年齡就是時代,年輕就是青春,時代與青春永遠交戰,使三代之間的溝通更具挑戰性。

        時代的劇變,帶來許多明顯的代際差異:以前體力活多,一般人睡不飽vs.現代人精神壓力大,睡不著;往昔食物不足,吃不飽,需打拼,容易感恩vs.如今豐衣足食,吃不下,不快樂,常無聊,不感恩;過去傳宗接代vs.今日不婚不生;以前父母說:「你聽我的!」vs.現在兒女說:「我不想聽!」;往昔孩子對父母說:「對不起……」vs.如今父母對孩子說:「對不起……」。

        還有:過去婆婆使喚媳婦vs.今日婆婆不能得罪媳婦;以前集體意識,為別人著想vs.現在自我中心,我高興就好;往昔知識理性很重要,要認真讀書vs.如今知識爆炸,不必讀書,不知的可查 Google;過去重威權vs.今日講民主;以前探討人生意義vs.現在及時行樂;往昔注重問題解決,期待傳承vs.如今注重感受,容易受傷,拒絕傳承……。

        老、中、青三代象徵著過去、現在與未來,本質相異、各自獨立,卻又血緣相續,亟需彼此了解和尊重。「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的價值,在於他/她是年輕人的「未來」。當孫輩和祖父母經常在一起,他們對生命才有完整的概念,才能了解「老」是甚麼樣子,才知道老年人怎樣才能活得自信、快樂、有尊嚴。

        同時,老人也是年輕人的「過去」,當年輕人想知道自己出生前發生的事,可以從長輩得到答案。反之,孫輩是老人的「過去」(老人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過去和現在的生命價值),也是老人的「未來」(可以從孫輩學習使用高科技產品)。而夾在中間的兒女輩中年人,可以享受兩邊的樂趣,也為進入老年暖身。

實用建議1.
年長者主動化解代際差異

        老、中、青,誰該主動化解差異或矛盾,成為溝通的橋梁?孫輩不夠成熟,這責任就落在父母和祖父母身上。

        1.接受自己的挫折感,不氣餒。

        2.降低自己的標準,與自己的完美主義對話。

        3.調整焦點,重建關係比解決問題重要。

        4.注意優先次序,先照顧好自己。

        5.敞開心,接受時代的變化。

        6.放手,允許新生代有自己的選擇。

戰場2.
掌握孩子成長三要素和健康自我三經驗

        生命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獨特的意義。上帝使人在家庭裡生長,就是要我們學習很多功課。從照顧自己開始,學習獨立、學會判斷、塑造健康的自我形象;然後學習照顧別人,開始交友、談戀愛、結婚、生養孩子……;然後學習放手,讓下一代能照他們自己的方式延續下去;最後,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老年。簡言之,成長就是學習面對生命的春、夏、秋、冬,應對各種不同的挑戰。

        童年的意義,就是學習建立安全感。青少年時期最重要的,則是學習與父母分離,開始擁有自我。青春期是非成年和成年之間漫長又尷尬的轉變期,青春期過得好,進入成年就平順;過得不好,問題會延後發作,到了五、六十歲還會叛逆。

        每個人的自我形象和特質都不同,每位父母必須認知孩子的個別差異與興趣愛好。例如有些孩子從小就不喜歡和長輩打招呼,父母若因此而責罵他,他以後更不會享受社交或主動關懷別人。父母若先了解他,再用鼓勵或讚美的方法,讓他感受:「雖然我還是不喜歡和長輩打招呼,但我不覺厭煩了。」

        每個時代的孩子都有「自我意識」,會說:「我就是不喜歡這樣、那樣……」。父母若以為孩子故意叛逆,衝突就發生了。父母必須幫助孩子建立合理的自我意識和健康的自我形象,他們才知道自己要做哪些工作,過怎樣的生活,怎樣做決定和負責任,如何和別人相處。不了解自己,會失落健康的自我形象,拼命去做「像別人」的事,最後才困惑地問:「這些事是我自己想做的,還是爸媽要我做的?」

        教養孩子,需要注意成長三要素:恩典、真理規範、時間。若只有真理而沒恩典,會太嚴格,孩子會感受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不完美沒被接納,變得退縮沒自信。相反地,若有太多恩典卻沒有真理,孩子要怎樣父母都容讓他,沒原則、沒界線,孩子長大成為「媽寶」,五、六十歲了還沒辦法為自己負責任,只能活在他覺得舒服的氛圍裡。

        形塑健康的自我則需要三經驗:與人相連,有親密感;有安全感,能平靜地與父母分離,例如幼兒不會因分離焦慮而哭鬧;知道該有的界線在哪裡,該怎樣選擇和做決定,怎樣處理人際關係。

        若孩子太小就由別人帶,與父母沒足夠的相連,以後就很難管教。父母也要讓孩子有獨立的空間,可以自己做選擇。親子既相連,又能分離,這就是親密關係的奧秘。

        「恩典―真理―時間」,「相連―分離―界線」,必須環環相扣;在孩子青少年時期所發生的兩代衝突,常因這些環節出問題。現代青春期普遍提早,我個人的觀察是8到18歲都有可能。他們何時走過青春期,因人而異,與父母活在甚麼時代、如何與子女互動,更是息息相關。

        人生是一個過程,喜、怒、哀、樂都需要時間梳理。當孩子失落重要的人事物,父母必須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調適和復原,不要操之過急。孩子幼小時,當然主要是享受被愛和玩樂,享受別人的付出。當他長大時,就必須能夠負責任,為別人付出。重要的是,孩子在不同階段,都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完整地走過,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

實用建議2.
使青少年的成長需求得到滿足,而非被壓抑

        父母需用心觀察、虛心省思,並自我調適:

        1.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對以前沒興趣、不在乎的,會開始好奇或質疑。作父母的允許孩子去探索和發問嗎?允許他們頂撞,而非像以前那麼百依百順嗎?

        2.開始發展自我,會強烈叛逆,不肯聽/對父母說,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父母得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是甚麼。

        3.尋找自我,迷上某種「星」級人物或漫畫,在房間張貼偶像海報,投射自己想要像誰,或扮演角色以示認同,甚至花大錢展開瘋狂的追星行動。父母該學會如何疏導。

        4.需要同儕認同,不再如小時只盼著父母認同。他們會跟著別人去染髮、穿耳洞、刺青。父母不能打罵硬壓,必須觀察、溝通、了解他們的掙扎,學習陪伴他們走過不穩定期。

        5.對異性開始有興趣,想要吸引異性的注意。愛情開始發芽,不一定會開始交男女朋友,但經由電影、小說等等,想了解兩性世界。父母要學習如何陪伴他們。

        6.有許多的困惑,不確定自己的價值,想用課業成績或運動體能來展現自己的能力。父母要明白如何表達支持。

        7.你的孩子雖長大了,卻還在享受玩樂,沉溺於電玩、網路,父母責罵都沒用。父母要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是甚麼。

戰場3.
善用「愛能遮掩一切」的終極解藥

        聖經對時代與青春問題的解藥,是「愛能遮掩一切」。

        我來自一個威權家庭,知道父親愛我,卻對他有恐懼感。我成年後花了十年時間,才克服我們之間的疏離感。作父母的也會有隱憂,擔心兒女不喜歡我們,認為我們不是好父母。事實上,除了極少數完全自我中心、心理扭曲變態的兒女之外,絕大多數的兒女都是很在乎父母的,只是心裡焦慮、沮喪,覺得跟父母不可能溝通,或達不到父母的期待,表現出來的就是叛逆、我行我素,冷漠不屑,甚至沉迷上癮。

        孩子哭,表示他內心很恐懼,不知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父母卻常用不適當的方法來應對,例如否認孩子的感覺,責備他:「不要哭,哭有甚麼用?你是男生,不應該哭!」孩子遭同學霸凌、被老師責罵時,父母的責任是幫助孩子面對恐懼,陪伴安慰;孩子不害怕時,解決事情的能力就會增強。若父母只是幫兒女解決事情,兒女參與感太低,父母不在時,兒女就不會解決,未必能跟父母產生情感的連結。

        教養兒女是一路幫助、啟發,而不是一味替他們解決問題。作為長輩、照顧者,我們習於掌控,覺得自己有經驗,知道怎麼做才是最好。問題是,我們的解決方法不見得適合孩子和他們的時代。我曾在紐西蘭和澳洲住過五年,發覺他們教育方式很靈活,學生有主動權,喜歡輕鬆搞笑。例如中學有一堂課教學生如何理財,用虛擬帳戶投資股票;學生挨家挨戶去賣餅乾,替學校募款;學生三、四人一組,比賽哪組用最好的方法賺最多錢。

        華人父母的最大問題是擔心,我們「愛的語言」就是擔心焦慮。孩子為了不讓我們擔心,很多事就乾脆不跟父母說,我們就更擔心,以致惡性循環。父母需學會常放心、多溝通,不讓擔心成為兒女的壓力。

        要改善親子關係,溝通絕對必要。我們必須承認:華人父母擅長指導,而不善於溝通。溝通有層次,兒女往往為了息事寧人而勉強順從,不說出他們內心的感受和意見。好的溝通必須進到情緒和感受的層次,甚至進到更深的層次,說清楚自己為何有某種情緒和感受,為何做出某種決定等等,否則雙方觸及的只是冰山一角。

實用建議3.
全方位表達對孩子的愛

        1. 了解孩子愛的語言:五種愛的語言包括精心的時刻、肯定的言語、真心的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撫觸。每個孩子需要的愛的語言都不同。孩子若還小,父母就趕緊學習善用這五種愛的語言;如果他們已經大了,就用最能觸動他們內心的那種愛的語言。

        2. 放下身段道歉:我們都會承認自己不是完美的父母,但不容易表達歉意。如果有隔閡,實在說不出口,就用寫的,傳個短訊或email,對雙方關係的修復絕對有幫助。

        3. 少講道理,多聽:理智地想想,反正對孩子講了也沒用,何必多講?好好練習傾聽。

        4. 分享過去的甜蜜:看照片,講講孩子小時候的事,一起回憶以前甜蜜的時光。建議先輕鬆地分享快樂時光,關係夠好時,再談論挫折和需要檢討的事。

        5. 建立新的互動模式:兩代之間的互動模式,使用多年會僵化,父母需要試著突破改變。若發覺兒子最近喜歡打棒球,或爬山或游泳,就陪伴他一起做,以培養感情。每隔一段時間就換新的互動模式,會帶來新鮮感。

        6. 常問有趣的問題:例如:「假如你有1,000萬,你想做甚麼?」「假如你一個人在荒島上,你怎麼求生?」用這些有趣的假設性問題,來增進彼此的了解。

        7. 尋找同路人:家長孤軍奮戰,會覺得軟弱無力,需要支持團體,例如小組、團契,或者讀書會,大家相約實踐,分享心得,彼此勉勵,一起克服親子之間的障礙和距離。

劉曉亭牧師為本會會務顧問及特約講師,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及勵志和親子專題講員。本期主題企劃話題篇及答問篇,係由鄭多加、蕭百惠自劉牧師於2022年為真愛雲端學園3+1之系列課程濃縮整理而成。欲觀賞精彩生動之完整講座視頻,請掃描QR Code,即可在相鄰位置找到全四集。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22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