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15期 (2020年10)
公義與家庭
街頭直擊篇
  「安全第一」的危險
青年座談篇
  社會公義在我家
EQ激勵篇
  你也可以作亂世「英雄」
 
疫情與家庭
話題篇
  家庭因應疫情衝擊五層次
調查篇
  避反向衝擊,取正向因應
顧老篇
  活到老,成長到老
 
真愛分享
 家庭電影院
  那些年,電影伴咱家一同成長
真愛故事館
  Amy的交響人生(第三樂章)
婚姻雕塑坊
  愛的邀請,你如何回應?
家庭診療室
  真相or謊言?
一笑抵萬金
  事出有因
真愛交流道
  化生病經歷為成長歷程

緣起

        自 2020年 3月中旬起,隨著全球疫情擴散,防疫造成生活型態的劇變,居家時間顯著加長。這對於家人互動、親子關係究竟有怎樣的影響?國際真愛家庭協會特地自2020年 5月16日至 6月 2日,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目的是全面了解家庭對疫情的因應之道。

        「宅居令」下達不久,我把做問卷調查的想法告訴《真愛》家庭雜誌總編輯蘇文安副會長,很快得到他支持,並附上邀請本刊讀者接受調查的信,其中一句話深深打動我:「疫情終將過去,家庭親情卻是一生的學習、一世的珍惜。」這成為我們的共同信念。

問卷設計

        4月上旬,葉高芳會長和我多次深入討論,確立了問卷調查的主題和方向。當時媒體上已有不少民調結果出爐,內容包羅萬象,其中也零星涉及一些疫情引起的家庭問題,但是缺乏有系統、對家庭關係深入研究的調查。

        「真愛」的調查是根據葉會長的「五層次理論」設計的,強調家庭在疫情中面臨五種層次的衝擊和因應方式:一、不幸的受災家庭;二、恐慌焦慮、家庭失調;三、珍惜家人,家庭和樂;四、善用資源,家庭成長;五、關懷回餽,家庭標竿。

        下一步是設計題目。首先廣泛收集各種在疫情中觀察到的行為,按照以上所提五種層次分類,挑選相關現象寫成問題。每道題都經過葉會長和我逐字推敲,然後請朋友試做,修改後匯整為問卷。

資料收集

        問卷通過網路傳到各地,感謝葉會長和真愛團隊努力不懈地推動,收集到有效的回覆共計 621筆。此樣本具有相當高的多元性,其中男女比例為1:3,分佈世界各地區,最多來自北美(70%),其次為東南亞、臺灣和港澳(共佔18.65%)。年齡自20至80歲都有,以41~65歲居多(62%),超過86%具有大學或更高的學歷。多數已婚(83%),將近9%為單身,其餘8%離婚或喪偶。92%是基督徒。

我們的發現

第一種層次:不幸的受災家庭

        僅有10戶(1.6%)家中有人染疫,是真正的「受災戶」。近 80%受訪者居住在中度或輕度疫情的地區。

第二種層次:恐慌焦慮,家庭失調

        有人不是「受災戶」,卻是「受驚戶」,為各種可能的情況焦慮:擔心自己或家人染病(68%)、擔心失去工作(43%,相較於16%實際失去工作)、擔心經濟困難(43%)、擔心防護物資短缺(49%)、擔心生活物資短缺(37%)。雖然焦慮但不至於太恐慌。

        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受困戶」。被迫困在家裡,有人覺得生活單調、心情煩躁(25.5%),但大多數人卻能安之若素(65%)。

        朝夕共處之下,夫妻是變得更親密,還是更疏遠?在483位已婚作答者中,155人(32%)表示和配偶的關係比以前更親密,但也有 19人(4%)表示比以前疏遠。

        一些傳媒報導,宅居防疫期間,家人易起衝突,家暴增多,進而預測解封後離婚率將上升。根據真愛調查中474位已婚者的回覆,50人(10.6%)與配偶口角、爭執次數增加,卻有127人(27%)說次數減少,更有148人(31%)和配偶完全沒有爭吵,其餘的則是沒有改變。至於肢體衝突,僅 10位(2%)說次數增加,數字雖小卻不容忽視。另有15人(3%)說次數減少,而絕大部分表示夫妻間沒有肢體衝突。如此看來,居家防疫不單沒有增加家暴的趨勢,反而減低了發生的機率。

        為何有這樣的結果呢?我們需要深入研究行為背後的動機。動機主導行為,而價值觀可以決定動機。價值觀的改變,往往帶來行為的改變。這在第三層次的成長中可看到。

第三種層次:珍惜家人,家庭和樂

        處在疫情的困境與危機中,大多數(86%)夫妻發現彼此是「患難見真情,逆境靠有愛」,僅少數(10%)漸行漸遠,「人在一起,心不在一起」。

        疫情期間整天待在家裡,這個家意味著甚麼?絕大多數人認為家是一個避風港(47%)或愛之窩(46%),保護我們脫離危險,帶給我們溫暖。爭吵和衝突的減少,反映出夫妻彼此珍惜。

        親子關係是另一個重要話題,可分三方面討論:

1. 孩子的學習與照顧:學校關閉,近半數受訪的家長回答,母親擔負起督導課業和照顧兒童的責任,略少於半數家中由父母雙方分擔。

2. 與青少年子女的溝通:55%的家長認為有較多的正面溝通,33%和平常一樣,約11%出現困難。

3. 父母眼中的孩子:61%覺得孩子比以前成熟懂事,10%覺得孩子更叛逆。至於和孩子的關係,39%說關係有改善,59%回答和以前一樣好(或壞),2%變差。

        儘管疫情洶洶,並不能攔阻人們享受家庭之樂,有51%受訪者形容家中氣氛是「同甘共苦,苦中作樂」,42%形容是「處變不驚,無憂無慮」。

        當家人能享受溫馨和樂的生活,彼此相愛共體時艱,口角爭執、肢體衝突,以至暴力行為的可能性都很低。

第四種層次:善用資源、家庭成長

        疫情的衝擊給我們機會反思原有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被問到這段期間甚麼最重要,65%的人選擇「家人的健康」,34%選「家人的關係」。「多多愛家」(51%)和「多多健身」(36%)成為疫期後生活的新目標。

        半數受訪者認為疫情期間最大收穫,就是有更多時間享受家庭生活。除了一起用餐和從事休閒活動之外,家庭生活也包括學習和成長。

        經過疫情期,近1/3的受訪者覺得自己對與家人的相處和互動比以前成熟,44%覺得有很多學習和改進的空間,13%進一步希望得到幫助學習和成長的資源。

        網路和新媒體平台幾乎是每個人(94%)賴以接觸外界,獲取資訊和新知識的主要方式,連我97歲高齡的媽媽也不例外,在平板電腦上看疫情報導是她每天的大事。

第五種層次:關懷回餽、家庭標竿

        遭遇苦難,人的自然反應就是求告神。58%的受訪者覺得和上帝更接近,但有5%覺得上帝很遠、好像不存在。

        經過兩、三個月的時間,對疫情的因應層次逐步提升,從無助、求助到自助、助人。很多人經由各種方式回餽社區,其中有捐款、義賣、捐贈防護物資或生活必須品、幫出入不便者購物等。92%的受訪者曾主動聯繫親友,表達關懷。

結語

        限於篇幅,有關疫情中長輩的反應,男女家務分工等問題,暫不在此討論。問卷調查的結果符合「五層次理論」,主要結論如下:

‧疫情使我們重新評估原有的生活型態和價值觀,進而做出調整。
‧良好的家庭關係是防疫的重要資源。
‧防疫的大環境使我們重視家人關係,提升學習家人相處之道的動機。
‧當家庭的成員趨向成熟,即可提升家庭整體的因應層次,從而增強家庭免疫力。
‧因應層次的提升是從內到外,由關注自身到關心家人,再到關懷社區。

        在本文截稿的 8月初,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何時能完全走出它的陰影尚未可知。但我們深信疫情終將過去,家庭親情卻是一生的學習、一世的珍惜。

主持本調查的黃琪恩博士為資深心理學教授、本會特約講師、本刊特約作者。

請掃描觀賞「避反向衝擊,取正向因應」專家對談YouTube視頻。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20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