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15期 (2020年10)
公義與家庭
街頭直擊篇
  「安全第一」的危險
青年座談篇
  社會公義在我家
EQ激勵篇
  你也可以作亂世「英雄」
 
疫情與家庭
話題篇
  家庭因應疫情衝擊五層次
調查篇
  避反向衝擊,取正向因應
顧老篇
  活到老,成長到老
 
真愛分享
 家庭電影院
  那些年,電影伴咱家一同成長
真愛故事館
  Amy的交響人生(第三樂章)
婚姻雕塑坊
  愛的邀請,你如何回應?
家庭診療室
  真相or謊言?
一笑抵萬金
  事出有因
真愛交流道
  化生病經歷為成長歷程

        2020年5月25日,美國明州一白人警察跪壓在黑人嫌犯喬治‧佛洛伊德脖子上長達九分鐘,導致他窒息而死。如數百年埋藏地下的地雷,在正被疫情壓抑得煩躁不安的美國,此事件引爆了難以收拾的示威抗議、暴動、搶劫,甚至拆除、撤銷「政治不正確」的歷史人物雕像及商業品牌。面對高喊的口號「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社會公義」(social justice)成了大眾廣泛討論、爭議的議題。

        事實上,美國的種族歧視早在還是英國殖民地時期就已存在。難解的是,從人類開始形成社群之初,人就渴望獲得公義對待,卻難如願;而期盼受公平對待者,卻不一定願意公平對待別人。為甚麼?現今,美國已有法律上的平等,卻仍不足以制伏系統性的歧視(systemic discrimination),為甚麼?

        記者特別邀請六位生長在美國、介於 26至 40歲的華裔基督徒專業人士,從個人和家庭的角度,分享對「社會公義」的觀點和體驗。他們是:

Q1 你認為甚麼是「社會公義」?

每個人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中的機會都是均等的。―MC

它確保社會中每個人得到的待遇、權利和機會都是公正和公平的,特別是對長久以來一直被邊緣化的人。―GW

社會公義是一種信念,認為社會應該是一個公正、公平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完整、健全,與其他人保持良好的關係。―JC

當社會、族裔或階級的差異被用為侵犯個人權利的藉口時,理當藉社會公義改正。―CL

Q2 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曾否直接或間接教導社會公義的信念?請舉例。

小學時,曾聽長輩述說臺灣先後在幾國的統治下,家族所經歷不公義的故事。他們教我:信仰是艱難時期中生存力量的來源,只要活著,我們就有責任幫助其他的人,尤其是因戰爭、飢荒和迫害而不得不逃難的人。從小我家的車庫裡常有多餘的碗盤、器具、電視機等等,等著送給有需要的人。―JC

父母教導我要公平對待所有人,先不論斷,多了解,然後根據自己與他們相處的經歷來做判斷。如果把這一點延伸到社會問題上,我不應該根據一個人的膚色或社會階層來判斷這人,當我第一次見到某位窮困的黑人,就應如首次見到一位富有的白人般,同樣以微笑和握手相迎。―CL

父母間接地教導我們社會公義,例如在墨西哥宣教時,鼓勵我們去廚房或孤兒院幫忙,我們因此得以接觸不同膚色、背景和文化的人。

母親特別關注教會中的弱勢群體,包括老人、病人和受到情感傷害的人。她會做飯、計畫郊遊,並花時間與他們交談,注意他們的特殊需要。長大後,不論我搬到哪裡,她的榜樣激發我對世界和社區中最弱勢群體的關懷。

父母經常談論他們和祖父母在臺灣成長的經歷。那年代,某些不同政治思想和信仰群體間,常發生摩擦,從政府所得的待遇也大相逕庭。即使父母在政治上不太活躍,他們的感受還是非常深刻,這也使我對社會中的不公義現象強烈感到不滿。―GW

Q3 你曾親歷或目擊不公義、不公平的對待嗎?這經歷如何影響你對社會公義的看法?

在學術醫療界,尤其是外科領域,一般而言,女醫師的薪金比男醫師低,升遷為管理層的機會也較低,非裔或少數民族的醫師也較難進入這領域。本來我以為在美國,每個人在專業上都有均等的機會追求成功,但事實並非如此!除非我願意犧牲自己的家庭生活,在工作上付出比別人加倍的精力。但,這樣值得嗎?―MC

我曾在芝加哥的中學教書,目睹黑人和拉丁裔學生因學校經費、師資和社工人員不足,在教育上受虧損;也看到暗中運作的隔離政策,造成公共設施和運輸系統在貧富地區的差異。如果只談論社會公義而不討論種族問題,就不能深入了解美國面臨的問題根源,誠如幾位黑人同事曾不客氣地指責我:「如果你不確實了解我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就不要自以為是地給建議,否則就表示你歧視我們!」―YC

在華人中,我屬又高又胖型,曾被冠以不雅甚至侮辱的綽號。有人曾以暴力對待我,奪取我努力工作的成果,問我憑甚麼資格居住在美國……。

我曾看見有色人種的學生被學校、警察、路人、企業界歧視,看見女人被男人粗魯對待。我也曾和遭男人虐待卻毫無出路的婦女一起工作。

2008年美國大選,我看到了社會公義的某些重要部分從此被改變的可能性,興奮地從紐約飛到印第安那州助選。不論後來情勢如何發展,至少我貢獻了自己的一分力量而非漠不關心。―JC

身為律師,我的職責就是對抗社會上種種不公義的事,從家庭暴力到環境上的不公平。藉著這工作,我可以用專業來幫助被困擾、遭傷害的,更希望有機會與他們分享上帝的愛。―JS

在大學參與遊民事工時,我看到很多不公義和不合理的事。一般人對待遊民如次等公民,交談時不把他們當人。目擊社會如此看待(或完全忽視)遭受悲慘苦難者,我很氣憤!這些經歷讓我更堅持:基督徒應更積極與社會中被邊緣化或愛欺壓的群體建立關係,並為他們發聲。

一回,我和一群朋友去露營,深夜才抵達營地。開車的是一位黑人朋友,當他搖下車窗,一位警員立即現身,手按槍上,以強硬威嚇的語氣對他講話。我趕快搖下窗戶,告訴警員我們只是在找停車位,他馬上變得柔和又有耐心。即使這只是件小事,但我對黑人朋友必須忍受這種對待感到憤怒。―GW

Q4 你認為有沒有一種切實中肯、合乎聖經的方法,能幫助華人基督徒在社區中貢獻於社會公義,並能在家庭中代代傳承這價值觀?

『世人哪,耶和華⋯⋯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參考彌迦書 6: 8)這節經文提醒我行公義時,要有愛心和同理心,尊重對方;同時要謙卑,不以為自己比對方有能力或智慧。

家長和教育者需從孩童幼小時,就開始教導公義的信念,同時作好榜樣。在家庭裡,這不是容易談論的議題,很多人有時甚至怕觸碰,恐怕引發爭論。

我常看爸媽善待窮苦人家,體貼弱勢族群,然而,他們的善行似乎有選擇性。當家長把自己族群的需要放第一優先,會讓孩子有錯覺,以為華人或基督徒比其他族群更需要社會公義。這種只關懷「鄉親」的狹隘觀點,也許讓我們覺得安全舒適,但不是聖經的教導。―MC

在波士頓念大學時,我曾成立一社團,用很多精力關懷無家可歸的遊民。父母卻無法了解我為何有心、有辦法和那麼多三教九流、不同種族的人混在一起。我只能反問:在耶穌所講的好撒馬利亞人比喻中,是誰憐憫受重傷的人?豈不是那位一向被猶太人輕視憎惡的撒馬利亞人嗎?我們需要教導孩子怎樣落實「愛鄰舍如同自己」,這是對我們信仰和上帝恩典的有力明證。―JC

我認為家庭和基督徒社群可以從學習開始,閱讀、討論與社會公義和信仰有關的經節和書籍;也可以常作義工,為無聲者發聲,例如簽署請願書,參加和平表達社會公義主張的集會,打電話、寫信給當地和州的民意代表。另外,鼓勵家人認識、結交與他們背景不同的家庭,也是增加彼此情誼和理解的好方法。―GW

我認為將激烈爭辯演變成人身攻擊,完全於事無補。華人基督徒應該運用作為少數中立群體的身分,在許多社區中進行調解,並對欺壓者和被欺壓者表達愛和同理心。

在美國,大多數亞裔受過良好教育,我們必須參與選舉,並盡最大努力去理解能夠做的政治決定。最能讓一個民主社會受益的,就是鼓勵其中有見識的選民積極投票,所以絕對不能放棄自己的選票。

許多亞裔家庭對黑人都有種族歧視。華裔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常聽長輩說要遠離學習成績不好或不可靠的黑人。其實,鼓勵孩子去黑人或拉丁裔居住的市區做有益身心營會的義工,就是讓孩子安全地以愛接觸有色人種的好方法。通過觀察這些黑褐皮膚的孩子是如何成長的,可以更理解他們,而不是心懷恐懼或偏見。如果你的教會還沒有到附近這種社區傳福音的計畫,考慮從你自己開始,或參與已經從事這類事工的公益組織。―CL

有些亞裔家長會教下一代保持低調,自掃門前雪就好。既然已經融入美國白人文化,只要努力工作,就會成功。然而,上帝是慈愛又公義的,我們必須主動去了解非裔和拉丁裔在種族歧視下所遭受的困苦。我們必須傾聽其他受壓迫群體的故事和心聲,看到上帝對祂所有孩子的心意。我們也必須檢討自己在面對種族歧視時,所養成的冷漠心態。傾聽、同理心,和反思的態度和價值觀,是我們應該傳授給子孫後代的。―YC

我們不應忽視社會公義,但也不應僅僅追求社會公義。相反地,「促成社會公義」應該成為活出基督信仰,並搶救靈魂的有力途徑。

要與哭泣者同哭,同情受傷害的人,向人表達『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的生命特質,因為祂深知並憐憫我們的每一個弱點和傷痛。要同情被欺壓者,並爭取社會公義,因為我們已經從上帝得到了最大的恩典、愛和正義。在家庭中分享傳承這樣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JS

特邀回應者:鄒鍵(James Zo) ―在美國受教育,文化與故事學教授 ―

        提到社會公義,很多人就聯想到示威或政治、神學的爭論,因此反感,我也認為那些不是重點。耶穌在世時,看到有些人這麼糟蹋資源,有些人卻這麼缺乏,故常以言以行,將在人群互動中被掠去的公平正義轉回。

        這六位接受採訪的年輕人,非常關心社會公義。他們看到自己應有盡有,世上卻有那麼多人活在苦難中,覺得應該有所改變,這是絕對值得鼓勵的好開始。但真有愛心的人,不只是有想法,更會嘗試力行。從評論轉向行動時,就會遇到挫折、產生懷疑,甚至發現自己原來太天真。但懷疑並非壞事,它會帶來自我的重整,驅策我們深思是否要做出「付代價的委身」。而長期的委身才會累積建設性的影響。

        在此,我要提出一道簡單的數學公式:「貢獻-消耗=建設性」。此處所謂「建設性」,數值可能為正或負。

        先不看別人,問問我自己:我對這個社會付出了多少貢獻?享受了多少消耗?我雖然只是千萬人之一,若一味奢侈揮霍,對旁人漠不關心,就是在累積不義!而貢獻多,消耗少,就是在為社會公義加油添柴!

        消耗,不僅指物質,也包括抱怨、欺哄、懶惰、吝嗇、期待受人奉承、剝削弱勢者的勞力,及自認有權坐等別人救助(entitlement)。貢獻,則包括真心的感激、謙卑、為人設想、助弱勢者自立,及愛心的建議與行動。

        目前在美國,示威和政治只做到給弱者多一些「消耗」,沒有幫助他們立足起來加入「貢獻」的行列,因此現有的貢獻者不願意再做浪費而沒感激的貢獻了,造成這議題的重大分歧。

        但願我們的禱告,少停留在祈求上帝改變別人、改變世界,而是求祂鑒察我,少消耗一點資源,多做出一分貢獻,反思、付代價、委身,在真實的社會公義上,投下神聖的一票。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20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