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30期 (2023年04)
主題企劃
話題篇
  新關係,新期許:當子女離巢時
答問篇
  新圈子,新角色→新挑戰,新解方
 
真愛分享
生命教練伴你活
  家人生命教練內功心法
性別關係懇談室
  伴兒女行過出櫃風暴(下)
家庭信仰傳承
  PK歸家路
家庭EQ坊
  哎呀,我忘了要做甚麼!
真愛交流道
  家人生命教練?原來如此!
一笑抵萬金
  都是喝酒惹的禍

重新理解上大學的子女

黃麗薰:

        跨世代、跨文化親子之間的相處,亟需彼此尊重、互相理解。

        韋約翰(John White)在《父母難為》(Parents in Pain)一書中說:「放手,並非意味著放棄孩子,而是放棄自己對孩子的控制―那些來自不必要的憂慮和自私野心的管制。」

        孩子要上大學,難免會緊張、膽怯。當父母不能在身邊照顧保護他們時,就必須學習放手,把兒女交託在全能上帝的手中,並信靠祂。在離巢前,父母可以用經文為他們祝福禱告,例如:「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祂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民數記6:24-26)

        離家和上大學會帶給孩子許多壓力,同時,也考驗他們能否獨立自主。父母要注意:

        1. 維持親子間應該有的界限。不作「直升機父母」,24小時都盤旋在孩子頭上。

        2.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成績維持一定標準,才補助他們的學費;生活有節制,量入為出,才補助他們的生活費。

        3. 以愛相繫。保持有意義的接觸,維持成人對成人的關係;不向他們嘮叨,不企圖改變他們

        4. 每週固定聯絡、鼓勵,多聽少說而非操控。

        5. 維持信仰環境。鼓勵參加教會、基督徒團契,或請可信任的基督徒家庭作他們的守護天使。

        朋友的女兒上大學後,第一次回來過感恩節,母親為她準備很多食物和零食,還要帶她去購物。不料女兒晚餐只吃了一點青菜和水果,火鷄碰都不碰,說她在大學已成了素食主義者。第二天,女兒不跟母親去購物,約了朋友出去,很晚才回來,一睡睡到次日中午。母親說:「原本期盼女兒回家過節,現在巴不得她快點回學校,好讓我的生活能恢復正常。」父母的期待和兒女的反應落差可能很大,父母需要試著去理解和接納。

莫讓孩子成為流失者之一

李道宏:

        一般父母可能都盼望孩子快點長大,離家獨立,但也擔憂他們在外身心靈是否都安好。兒女在大學所受的壓力,可能不會跟父母說。事實上,有統計報告指出44%的大學生承認曾感受壓抑、憂慮和寂寞,疫情期間尤然。21%承認難以趕上學業進度。除了面對學習、社交及生活的壓力,他們也擔心自己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

        父母應當持續與子女溝通,並給予空間,而不是查勤。現在年輕人常把父母排除在自己的社交媒體朋友群之外,他們的朋友也不會把你孩子的事告訴你;這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擔心也沒用。父母要經常讚美和肯定,即使口頭上說不出來,也可以藉著社交媒體表達:「我愛你!我們一直為你禱告!」

        兒女離家獨立後,要進入的可能是信仰的墳場,或擠滿鯊魚的社會。在家裡父母可以跟他們談信仰,可是他們到了學校,若表白自己的信仰,會受到許多有形無形的壓力,所以他們不去教會,也不讀經禱告。我的四個孩子中,三個在離家後就曾經失去信仰。

        2019年Barna集團研究報告:美國2011年基督徒大學生信仰流失率是59%,到 2019增至64%。另一份由LifeWay Research所做的研究報告則指出,年輕人停止去教會的前十大理由是:沒特別原因,就是不想;教會虛假、愛論斷;大學課業繁重;工作太忙;搬離教會太遠;想去教會但是太忙;和教會的人沒情感交流;不同意教會的政治社會立場;花時間在不上教會的朋友身上;不想為討好別人而上教會。

        所以在孩子離家前,我們就要有準備。不是只要他們好好念書,將來有好工作,而是盼望他們能承續我們對耶穌基督的信仰,能把教會、家長和孩子自己,像三股繩子擰在一起。他們在離家前,是否就主動固定讀經、禱告、上教會?如果他們的信仰是父母逼出來的,或是一直未主動養成這些習慣,離家之後,要持續信仰就比較困難。

        年輕人容易受朋友影響,因此父母可以聯繫大學當地的教會、團契,來關心兒女,好幫助他們交到好的基督徒新朋友。我曾私下幫我的兩個孩子聯絡教會,還特別請求對方不要告訴他們。當我送孩子進大學時,當地團契的年輕人就來幫忙,其中一個男孩後來成了我的女婿。

父母未雨綢繆,時常自省

李道宏:

        大兒子上大學後,第一次回來過聖誕節時,我很高興多了個幫手,就帶孩子們去出租屋清潔、除草,妻子勸阻,我卻不聽。大兒子滿臉不高興,我說:「你若要幫忙,就要喜樂。」他把鏟子一丟,憤而離去,當天晚上也不回家。聖誕樹下擺著我精心準備的禮物,大家卻沒心情去拆。

        父母要珍惜他們回家過節的時光。對待成年子女,不應守著從前大人對小孩的權威態度。但願你孩子回家的每個假期,都是美好的。讓他們跟你一起享受家庭的和樂,而不會有像我搞砸的那個聖誕節。

        一般華人父母會期待子女年過 30後,就能夠成家立業、貸款購屋。但放眼觀看,至少有 1/3的成年子女沒有達到父母期望。這些成年子女在情緒、經濟上,都還像是長不大的孩子,無法獨立,甚至無法完成學業。

        父母需要反省: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是否太縱容他們,沒設界線,以致他們沒有足夠的責任感?是否常以金錢為餌,要他們順從?是否沒教導做決定的正確原則?許多過分保護孩子的父母,怕兒女受傷或犯錯,就背著、拉著、推著他們,一路走到成年,卻不自問:我真有辦法一輩子保護供應他們嗎?

        當然,父母也不能因兒女沒有成就而生氣,甚至放棄他們。他們需要父母的愛心和耐心,而不是更多的批評、指責和比較。父母也可以請了解家裡情況的朋友,給予公正智慧的建議。

        好父母不一定有好兒女,聖經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上帝給人自由意志,有的兒女偏偏選擇叛逆,使得父母痛心,但也不能因此就斷絕關係。耶穌講過的浪子比喻中,父親天天等待浪子回家,終於有一天他回來了,父親就完全地接納他。我們家中也可能有浪子,別人不了解作父母的難處,我們也可能向上帝抱怨。殊不知祂要藉著我們,讓浪子知道:天父對每個叛逆的兒女,也是如此寬容忍耐。

        古人有句話:「浪子回頭金不換。」我自己也曾是離家出走的浪子,在父母多年的禱告後,才回轉歸家。深信你我都有上帝託付的責任―以愛守望、等待、接納浪子回家。

浪父浪母也要回頭

黃麗薰:

        踏出修補與成年子女關係的第一步,是父母必須顯出願意修補的誠心,先承認自己不完美,並道歉認錯。成長過程中,兒女覺得被父母傷害的事,不少父母不曾道歉認錯,也許父母早就忘記,兒女卻念念不忘。

        根據美國一項調查統計,1/4的成年子女與父母關係疏離。我也做過類似的調查,結果也是很少兒女說與父母的關係親密。但在父母當中做調查時,很多父母覺得與兒女的關係相當好。可見兩代之間對「關係好」的定義差距甚大。

李道宏:

        「你們的教養一定是很棒!個個孩子都很有成就。」以前當別人這樣稱讚我們夫妻時,我總是答道:「沒有甚麼!都是妻子的功勞。我只是負責賺錢養家,也為孩子預備大學學費。」可是,這幾年來,我的標準答案已經完全改變。

        首先,如果好父母的定義是和每個孩子都有良好的親子關係,那麼我真不敢自認是成功的父親。四個孩子中,有兩個在青少年和大學時期,和我常有摩擦,親子的關係緊張。而許多的摩擦,其實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可以怪孩子不成熟,可是,真正不成熟的還是我自己。

        我從來沒有要求,也不曾開口建議孩子要在生物或自然科學發展。大女兒從小就對爸爸的專業有興趣。我還在當醫生時,就曾刻意安排她進出醫院,甚至參觀過接生的過程。

        她從小就說:「將來我要作醫生!」

        其他的孩子,從小反而說,「一個家裡有兩個醫生,太多了!」小女兒堅持要作軍人。兩個兒子是異卵雙胞胎,個性和天賦完全不同。從他們一出生,我們就知道要因材施教,也不要給他們過分的壓力,後來兒子們選了工程和法律,學工程的兒子後來當了老師。

        我們都熟知浪子回頭的故事,但我常覺得,浪父浪母也要回頭。過去,我喜歡告訴孩子,別人的孩子如何成功。例如:「你知道,爸爸的朋友,他的兒子一早起來,在床上使用iPad點點點,回收廢鐵後轉運到中國,一年就能賺上50萬美元!」

        或許,我告訴孩子這個例子時,太興奮了些。其實我只是隨意轉述,並沒有甚麼特別的意思,但孩子們回應:「爸,你跟我們說這個,給我們很大壓力!」當老師的兒子很不高興,反問:「我一年只賺五萬美元,在你心目中,我是否就不成功呢?我在城市貧窮區作老師,能幫助來自破碎家庭的孩子,難道這就沒意義,不重要?」我當時不以為然,心裡嘀咕:「看你能做多久!」

        另一個孩子常對我說:「爸,你總是認為我沒有達到你的期望。」我以前會說:「你胡說,哪有這種事!」可是必須承認我的確曾那樣想過。他所追求的生涯發展,完全不是我當初所期待的,不過我還是跟他說:“I am very proud of you."(我以你為榮)。

        沒錯,我有決心刻意彌補,但首先要承認自己的確曾犯錯,因為無論成年子女是否照著我們的期望,他們還是需要父母的肯定。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23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