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97期 (2017年10)
主題企劃
趨勢篇
  迎浪而上,駕馭大網
資訊篇
  讀好書,賞佳片,思網路
建言篇
  伴網路原住民共成長
 
真愛分享
晚風習習木長青
  照顧人的有福了
職場好媽媽
  工作升遷,家庭獲益
青春路上伴你行
  我可以「喜歡」他嗎?
家庭休閒
  愛,在車輪滾動時
家庭悅讀室
  沒經驗,是你最大優勢
雋言慧語
  中老年人「8停止」
真愛交流道
  爸爸也可以溫柔
一笑抵萬金
  機不可失

        網海無涯,當身為「網路原住民」的兒女在其中上衝下滑、悠遊自在時,苦苦追趕的「網路新住民」父母們,當如何克服挑戰,伴他們一同成長?本刊訪問美國及臺灣各年齡層的家長與兒女,歸納他們「網海衝浪」歷程中的心得,對讀者誠摯建言。

建言 1 給年幼孩子在監督引導下的網路學習空間。
媽媽:郭允吾,蛋糕坊店長,美國,洛杉磯
        從小,父母給我選擇志趣的自由,訓練我獨立。他們不像許多華人家長,硬要兒女照著他們所規劃的人生道路走。我對今年十四、十二、十歲及七歲的四個孩子也是如此。給他們足夠的學習空間,希望他們能自動自發,對現在和將來有看清楚、聽明白的能力,我和丈夫則陪在一旁邊隨時提供協助。

        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我們設立相應的規矩及界線,特別是對社交媒體與網站的監督與引導,希望他們能在此e世代中健康成長。

        十四歲的大女兒擁有手機,我們准許她用Instagram, 但必須是私人的設定,不能公開。她也想要使用Snapchat,但我目前還不准她下載,因為上面有很多不適合她年齡的內容及隱私問題。女孩子比較喜歡照相,與朋友們分享,社交平臺對她們有很大的吸引力,雖然她知道我們的出發點,還是覺得爸媽太古板了。這也是我們目前的挑戰。

        老二今年要升七年級了,因為他常常丟三落四,所以我們幫他保管手機。當然他會要求使用手機,但基本上他是要玩games。這也是另一個挑戰。因為同學們都在玩,很酷很流行,所以他也要。但他知我知,一旦把遊戲盒打開,就好像被吸入漩渦,很難回頭了!

        除了社交平臺、遊戲網站的限定與輔導,我們家也規定要經過許可才能看YouTube,但這很難控制。小孩們喜歡看有趣的短片,但點下搜詢關鍵字,往往會跳出一大串不相關也不合宜的影片。不然就是看了一片又一片,沒完沒了。大女兒喜歡在Netflix看影集,但年輕人binge watching(瘋迷不休地看影片)的行徑,對我來說太浪費時間、太頹廢。現在有太多好看的影片隨手可及,學習自制真是極大的課題。

        孩子們小時候很喜歡拍影片,我們會把他們唱歌跳舞的可愛模樣拍下來,傳給爺爺奶奶看。當初要申請蛋糕連鎖店的營業權時,我用iMovie的app製作影片,請孩子們說為甚麼媽媽是最好的經營者。記得先生在ESPN體育頻道製作節目時,榮獲艾美獎,我們也在家中拍孩子模擬的得獎感言。先生配合孩子,西裝筆挺、光著腳丫站在孩子身旁,頒發「最怕蟑螂獎」給老二。很多有「劇情」的影片都是孩子們的構想,非常有趣,也是最好玩的親子互動媒介。

女兒:郭佳英(Evangeline Kuo),十歲
        在我們家,電子科技產品可以這麼玩(下頁即佳英五格漫畫之中文說明)─

1. 用錄影機或iPad、iPhone 拍短片。

2. 用Photoshop編輯家庭照片,把照片變得更瘋狂有趣。

3. 用iMovie來製作家庭電影或短片,也可以將短片分類,按角色打扮、演戲。

4. 跟住在遠方的家人視訊。

5.製作相簿影輯,在節慶或生日時送給親人當禮物。

建言 2 找出親子都能適應的網上互動模式。
媽媽:鯨魚,文字工作者,臺灣,臺北
        今年母親節,收到在外地念大學的大女兒的感恩手繪本,我將它拍成短片,播放到臉書上與親朋好友分享。我們用大電視一起上網觀看Po在臉書上的教會百人大露營合照。前幾天,念高二的女兒還困惑地問起臉書上很紅的《寵物溝通師》直播,我趕緊跟她討論幾種可能,當她知道人為假裝的成分比較大,立刻豁然開朗。隔天,又跟我討論在臉書上看到的相關新聞報導。

        三個孩子,老大念大學、老二念高中、老三小學一年級。老大老二進高中前,我們家沒有電視。偶爾有想看的,就由父母陪伴從網路上搜尋。老三出生,已是智慧型手機普及的年代,他二歲看到臺北鬧區牆上的大型手機看板,還站在那裡「滑」了很久。我們也常用手機為他拍照。手機幾乎是跟著他長大、僅次於親人的伴侶。教會小組聚會,我們也常透過手機播放網路上的詩歌影片,帶著孩子們唱詩敬拜。

        隨著兩個大孩子步入青春期,再加上教會的推動,不愛曝光的我,不得不使用臉書。孩子們受到同儕影響,都喜歡在臉書上「秀」自己。孩子們上高中前,我幾乎天天跟他們談話,多多少少了解他們在校情形,現在他們大了,老大還在外地,臉書等通訊軟體就成了必備工具。工作忙碌時,我們也曾疏於面對面的溝通,親子關係變得緊張或流於形式。有些時候手機還淪為老三暫時的保母,小小的他看了太多網路卡通,變得好動,後來反倒要花加倍的時間去導正。這些都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有待改進的地方。

女兒:悅兒,高中二年級
        現在是網路稱霸的時代。對出生在這時代的我們而言,網路似乎是習以為常、再熟悉不過了。但對父母來是說,卻是一項他們年幼時尚未存在的新發明。

        同學們最常運用網路社群、聊天app和爸媽聯絡,包括我自己。但也有人不喜歡,覺得只有文字在螢幕上的一來一往,沒有溫度,冷冰冰的。例如:「回家順便買晚餐」、「好」等等。過猶不及的是,有人在網路上和父母太要好,沒大沒小的失了分寸。

        至於我自己,大概是介於中間地帶,有例行公事的報備,偶爾也說一下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回話還是有些公式化,跟和朋友聊天的感覺就是不一樣。

        網路實在很方便,不少父母也都用得十分上手。說來矛盾,看得見孩子們的日常動態發文,理應彼此更貼近,但又似乎存在著一種距離感。「如何找到彼此都能適應的網上相處模式」,是每對親子要在現實世界中藉由真正溝通而達到共識的。

建言 3 家長勤奮學習,拉近親子距離。
李杰明: 廿三歲,高中課外活動指導老師,美國,芝加哥
        網路是孩子們的天下,也是絕大多數兒女比父母更擅長的區塊。孩子們可以在家裡與不同地區的人交朋友或學到學校不教的束西,這是他們的社交圈、娛樂地帶、閱讀園地、創意來源。

        但網路世界也充滿了試探、犯罪黑洞,需要監督。監督與引導是必要的,但父母親要從小與孩子有良好的溝通,並建立互信。有些青少年的父母在電腦及手機設下跟蹤(tracking)的設定,我個人認為這是在對孩子傳達「我不信任你」的訊息,孩子們發現後,乾脆做出讓父母不信任的舉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許多父母所設下的網路限制或跟蹤設定,常常都被青少年兒女們破解越界。

        自從我在高中當課外活動指導老師之後,越發明白教養小孩實在是複雜及困難的事,因此不敢隨便提出建議。網路有它的好處及壞處,父母親在監督與信任之間,需要按不同狀況來拿捏。

        大學畢業後,我曾到尼泊爾的鄉下工作一年,就靠WhatsApp和臉書與親朋好友聯絡。聖誕節時,我拍了一部短片,片中請尼泊爾的同事及朋友們介紹我們的工作及傳送祝福,爸爸媽媽看了很多遍之後,決定到尼泊爾看我工作的地方。

        爸媽不是網路高手,但都能使用智慧型手機,有家人的簡訊群組。媽媽在教會的青年團契服事,很多年輕人用的app,她也會用。前一陣子,媽媽的好朋友過世,她幫這位朋友用Movie Maker做了一個照片影集,她在電話中很得意地告訴我,她從1000多張照片中選出150張,有些是電子檔、有些需要掃瞄,再配上背景音樂,這些都是她iPhone和筆電並用做成的。

        我們全家分住在美國東、中、西部,媽媽上次在我們的家人簡訊群發出:「親愛的,我們一起來策劃年底的旅行,需要跟大家一起通話,五個人是要用甚麼app?GoToMeeting 還是要用conference call?你們為甚麼不下載LINE網上會議呢?我們是要用Airbnb還是要找旅館?我也可以上網到Costco.com去看有沒有好的packages,不然我給你們一個的密碼,今天晚上美東時間九點通話喔!」

        住在舊金山的大哥把媽媽的簡訊Po在Instagram上:「#當你的媽媽來通知你要開會⋯⋯」結果有好多人按讚,包括我媽。

建言 4 爸媽們,別太誇張。還有,網下的關心與擁抱最重要!
李柔明:大學一年級,美國,新澤西
        網路提供很多方便。Google等網站讓搜尋資訊更快速簡單;社交網站不僅可以交朋友,也能自我表現、自我推銷;與我同輩的人,喜歡用Instagram、Snapchat或Twitter。Instagram就像臉書,以圖片來傳達,可以設定公開或只限私人及朋友瀏覽;Snapchat 不僅有照片,也可以用故事來表達想法。臉書在我印象中是年紀較大的人使用,我許多朋友的家長都在用臉書。

        雖說網路讓人生活便利又多彩多姿,但也是陷阱重重,使用者需要學會分辨與自制,免得落入網羅、不能自拔。

        我和跟媽媽常一起看YouTube的影片,特別是一些大人看來「奇怪」的影片,例如卡通美女化妝術、日本美女大胃王、與狗狗一起煮飯等。媽媽也會跟我分享一些大人覺得很酷很好笑的影片,例如強壯的美國爸爸幫女兒綁頭髮、穿和服的日本大媽跳街舞。影片的選擇帶出一個訊息:年輕人見怪不怪,大家喜歡表現自己不同的特色;父母輩們努力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追趕,雖然外表已熟齡,還是有年輕敏銳的心靈。

        許多亞裔同學的爸媽都很喜 歡 在 臉 書 上 po吃 飯 或 遊 玩的照片及影片,亞裔女性很喜歡用修圖軟體,使自己看起來皮膚光亮、眼睛變大或非常年輕。初次看到「美容過」的照片,真覺得好奇怪,為甚麼要po「 照 騙 」 呢 ? ! 看 多 了 ,才知道大人們都喜歡被人稱讚「看起來很年輕」。

        我們年輕人也希望父母在社交網站上不要太過分po文或照片,孩子總是希望父母親不要太誇張。例如不要隨意po孩子們的照片、按讚或留言,更不希望父母用社交網站來抱怨或發洩情緒。我猜川普總統的兒女可能也不會喜歡他老是在推特上評論或發飆。

        科技使聯絡更方便,但科技只是工具,並不能代替面對面的關懷和擁抱的溫暖。父母親可善用網路科技與兒女們連結,但親子關係應建立在生活上的實際關懷,及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7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