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71期 (2013年06)
主題企劃
呼籲篇
  共拓美麗新視界
話題篇A
  忠心良善,僕人心態
話題篇B
  加倍得愛,全人關懷
分享篇
  我要為他按個讚
教牧篇
  培育愛家好牧者
教養篇
  成龍成鳳了,然後呢?
重返篇
  愛我所做,做我所愛
失業篇
  無錢也無性
金錢篇
  幸福,買得到嗎?
危難篇
  用信望愛向深淵挑戰(上)
旅遊篇
  美景觀不盡,成長無止境
饗宴篇
  願意的心

虛假的成功vs.真實的偉大

        許多華人父母力求栽培成功的孩子。在約定俗成的觀念中,要達到成功,首先在於良好的教育。因為有高學歷,意味著待遇優渥、住在高級社區、過著令人羨慕的生活和享有好名聲。只有當兒女達到這些目標,作為父母的才覺得大功告成,才會如釋重負地認為:「我的任務已完成,我的努力沒白費!」

        這無形中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生命的價值就是以職場上的功成名就來定義。財富、名聲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盼望孩子長大成人後,能夠有美好的名聲和足夠的金錢也沒有什麼不對,好完成更偉大的人生目標。但父母們要小心這樣的誤區─將成功與財富或名聲畫上等號。

        殊不知這種物質主義的成功觀,與上帝要我們養育孩子的目標背道而馳。世人把財富、權勢、美貌、名氣,當作孩子追求的目標,但上帝對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卻是有一個更崇高的目標─「是我為自己的榮耀創造的」(以賽亞書43:7)。所以,父母的責任應該是栽培孩子成為忠心服事上帝並以實際行動來服事別人的人。

        一個事業成功的人不一定能擁有偉大的人生。如果,我們為孩子設定的目標是成龍成鳳,那就不是真正的偉大。真正的偉大是熱切愛上帝,顯於外的,就是對人懷抱無盡的愛與關懷的人生。虛假的成功是只看到自己,只關心自己的計畫,只為眼前的私利,而沒有別人的人生。

父母是弓,兒女是箭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少年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滿的人便為有福⋯⋯」(詩篇127:3-5)

        詩人比喻孩子像一支箭,父母像勇士,也是上帝的弓箭手,子女是借父母之力,射向自己生命的遠方。如果父母能把箭瞄得很準,孩子很可能會正中紅心,命中目標。因此,弓箭手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沒有目標的箭是非常危險的。在教養孩子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就像隨意亂射的箭一般,也會置孩子的生命於危險中。

        什麼是弓箭手父母在教養兒女時的目標呢?    

標靶之1:感恩的心 (Appreciation)

        以培養孩子才藝和智能為中心教養長大的孩子,日後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愛自我表現,而缺乏關愛別人的能力。許多學者都有共同的感歎─現代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孩子,只會讀書、不會做人。 不知感恩、不懂尊重別人。

        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學業成績,而忽略了培養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因此造成了孩子好埋怨和被寵壞的心理。德國哲學家方德認為:「不知感恩的根源是驕傲。」這就暗示了謙卑是感謝的先決條件。因此,培養孩子感恩的第一步是教導孩子謙卑自己,承認他一生都需要依靠上帝,並將一切的成功與榮耀歸給上帝。因為「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雅各書1:17上)。

        教導孩子為自己的過錯負責並道歉,不誇大自己的成就,將功勞歸給幫助他成功的人。培養孩子對上帝有感恩的心,對父母表達感謝的心,並且以感恩的心服事別人。擁有感恩的心會讓孩子心靈得到滋潤,能夠懂得愛也珍惜愛,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體會世界的美好。自2012年起,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典範,正是哈佛小子林書豪。

標靶之2:家庭關係 (Interrelation)

        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成就或財富,而是家庭關係。人世間最親密的關係之一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上帝用來傳遞屬靈真理的關鍵渠道是家庭,上帝吩咐每一代要將屬靈真理傳到下一代,承接這種神聖接力棒的就是家庭。

        以「培養孩子追求成就」為中心的父母,容易忽略了培養家人間美好的關係。我們的孩子渴慕與父母有親密的關係。他們內心最深處極度渴望被

        父母了解,也渴望父母的接納。物質不能使孩子快樂,成績頂尖也不能使孩子快樂,孩子需要的是友誼,以及與父母的親密關係。

        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寶貴的產業,就是不論他們成績好或壞,不論他們成就高或低,不論順境或逆境,都始終如一地愛他們。這會大大增強父母與子女的連接,使兒女能真正學到生活所需的智慧和教訓。

        有的父母埋首打拼,犧牲與配偶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而換來的可能是一種更大的空虛感。我們稱之為「富有卻貧乏」(rich but poor)現象。因為金錢不一定帶來快樂,金錢也不一定買得到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一但過去,再也不能回頭,想要讓孩子擁有「最好的一切」,就是用更多的時間陪伴他們成長。例如:飯後留一些時間與幼年的孩子一起玩遊戲;用心傾聽青少年孩子的心聲;或設計一次快樂的全家度假日活動等。

        孩子自幼從父母身上得到愛的滿足,就不必盲目地向外尋求同儕的肯定。到了青少年時期,也比較不會叛逆,做出讓父母氣急敗壞的事。家人彼此同心、互相關懷、建立相同的價值觀,到孩子成年離家後,會留下對家庭美好的回憶。親子之間充滿愛的愉快關係,不僅會增進孩子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多年後,當他們成年,那數不盡的愛和珍貴的情感,仍會讓他們的生命持續地蒙福。這也是家族能綿延下去,家庭傳承能接替的原因。

標靶之3:人生意義 (Meaning)

        孩子若不知道他們生存在世界的意義,他們是誰,以及他們能做出什麼貢獻,就容易迷失人生的方向。讓孩子了解人生意義的父母,能為他們的生命注入熱忱和動力。那種把孩子的人生期望建立在物質豐厚、功成名就之上的父母,會把孩子的一生導入致命的錯誤中。只有教導孩子以榮耀上帝、服事他人為目的,才能找到生命的核心意義。

        世界上有很多孩子的出生,都不是在他們父母的計畫中,但在上帝的眼中絕非偶然。祂會將人為的錯誤,甚至罪惡,都考慮在祂的規劃中。

        什麼是生命的意義?怎樣的生命才是豐富又充實的生命?

        在當今競逐虛名浮利的社會,父母迫不及待要孩子成龍成鳳,從小就逼著他們學各種才藝,以為這就是為孩子的將來鋪平道路。

        但如果你有個異於常人的孩子,患有發展遲緩、唐氏症、腦性痲痹⋯⋯等罕見疾病,你該怎麼辦?孩子的症狀不同,父母的心路歷程也不相同,然而這些孩子和父母卻有著所有人類共同的渴望─愛與被愛。這些平凡又特殊的孩童,他們先天條件不如別人,但他們中間有些父母,憑著無私的愛和包容的力量,幫助孩子克服先天的障礙,創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這些孩子,在求學的歷程中經歷艱辛,他們的父母在撫養的過程中也備嘗辛酸,然而這些父母對其孩子們始終不渝的支持和永不放棄的愛,讓孩子們在其生涯歷程中,看見上帝所賦予他們崇高的生命意義。

放下自我,走出框框

        黃美廉出生時,由於醫師接生疏忽,傷及中樞神經,導致腦性痲痹,造成她終生的殘障。看著軟綿綿又不會坐的她,母親一直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曾一度想與她一同結束生命。由於黃美廉面部扭曲,常會擺出可笑的臉,小時候常被人視為神經病或白癡;由於四肢不協調,而且無法講話,只能以比手劃腳與筆談的方式來與外界溝通。

        上了國小時,她常覺得低人一等,然而在母親對她永不放棄和耐心教導下,小學二年級時,她開始能握筆寫字。1998年她從加州州立大學畢業,1990年獲得藝術研究碩士及「傑出畢業生」稱號,之後又拿到南加州大學藝術博士學位。現在,她到處現身說法,鼓勵和幫助別人。

        我相信天國中某些最大的獎賞是為這些父母保留的。他們面對極大的失望軟弱和重重的障礙,依舊憑著信心,不放棄他們艱難的教養責任。與一般教養孩子成龍成鳳的父母最大的不同是,上帝親自將那無條件的愛,多而又多地加給他們,為的是讓他們與自己這位至高的生命建築師,一起塑造孩子的一生。

        當父母要願意把對孩子的最高期望交在上帝手中,相信上帝對孩子一生的安排永不會出差錯, 因為他是上帝精心而獨特的傑作。如此,方能達成上帝在孩子生命中的目的─榮耀祂、服事祂,從以自我為中心走向人群,並以具體行動展現對別人、對社會、對世界的關懷─如此,才能在教養時為孩子規劃出清晰的人生目的和方向。

延伸閱讀

本文取材改寫自作者新作《揮別教養十大迷思》有聲套書(書+ MP3)第二章。該書好聽又好讀,以敏銳的觀察和真摯的關懷,將華人文化中關於子女教養的十個似是而非卻貽害無窮的錯謬,攤開在聖 經 真 理 陽 光 下 檢 視 、重整,撥亂反正、提神醒腦。北美讀者凡為本會奉獻 5 0 美 元 以 上 , 即 可 索贈一冊。臺灣讀者請上網www.graceph.com或電02-2515-3551向天恩出版社洽購。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3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