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91期 (2016年10)
主題企劃
話題篇
  「全A」媽咪,「拆雷」有方
實例篇
  饒舌歌手住我家
資訊篇
  智慧從容為人母
 
真愛分享
家庭EQ坊
  美國大選中的EQ課
家庭良辰
  陪孩子上一門生命教育課
家庭與教育
  一位美國公立小學校長的叮嚀
夫妻一世情
  謝謝你在我生命中的修剪
瞻望金色年華
  退休心理學
真愛交流道
  提昇AQ,更待何時?
一笑抵萬金
  洞燭機先?

        2016年5月底,日本北海道北斗市七歲男童田野岡大和,因為調皮被父母「丟包」山區,失蹤整整七天後,才被自衛隊尋獲。事後發現男孩身上只有輕微擦傷,甚至能清楚地說出自己的姓名與經歷。媒體稱這位歷劫歸來的孩子是「奇跡男孩」─大眾除了好奇他如何孤身一人歷險餘生,更有不少人想問:「甚麼樣的父母,會把孩子獨自扔在山區揚長而去?」

        答案是:「抓狂的父母。」

        「一把無名火直燒上來!」「想甩上門一走了之!」「忍不住失聲痛哭!」「簡直想一巴掌呼下去!」「我是不是個失敗的母親?」「我實在不會帶孩子!」「為甚麼老是講不聽?」⋯⋯這些都是媽媽們內心的糾結與情緒面臨崩潰時會冒出來的想法。到底,逼得媽媽們抓狂的「地雷」有哪些呢?

        專精親職教育及婚姻家庭協談,撰寫播講多套有聲家庭教材的本會事工副會長胡慧玲牧師,針對以下四大抓狂地雷,給「水深火熱」中的媽媽們寶貴的建議,期許大家都能脫離動輒誤蹈雷區的困境,成為自在從容的「全A媽媽」:Aware(認清父母的角色);Accept(接納孩子真自我);Accomplish(完成教養的願景)。

抓狂地雷 1 針鋒相對的「青春期刺蝟」

        不少青春期孩子的媽媽們,都有個共同的疑問:「怎麼小孩突然間變得很難溝通?」「曾幾何時,孩子從凡事聽話的小乖乖,化身為事事跟家長唱反調的叛逆青少年?」「同樣的管教方式,以前明明很有用,為何現在就不靈了?」舉凡衣著打扮、學校功課、交友情況⋯⋯只要是媽媽想關心、想知道的事情,都不能問,也不能管。稍微表達幾句意見,馬上就招來白眼;不然就是話不投機半句多,話匣子媽媽碰到悶葫蘆小孩。⋯⋯凡此種種,媽想不抓狂也難!

        胡慧玲指出,現代社會越來越傾向於晚婚、晚生,所以往往更年期父母會正好碰上青春期孩子,雙方的溝通與互動,都需要更新調整。很多令父母納悶「怎麼突然變成這樣?」的狀況,往往都是長時間負面經驗累積出來的結果。正如聖經所說,「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孩子還小的時候,或許對父母的批評、管教、處罰可以「無條件接受」或是「不得不接受」。縱使父母管教不當、溝通不良,或許還看不出太大的反彈─但是當孩子越大,思想、心智日漸成熟,甚至身高體重也超過父母,面對威權,不再是「仰望」,而是「平視」,甚至變成「俯視」,你想,他們還有可能言聽計從嗎?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生活的範圍、人際關係的版圖逐漸擴張,家庭關係或是「討父母歡心」已經不再是惟一的焦點,父母要懂得如何避免「贏得一次戰爭,卻輸了整場戰役」。胡慧玲提供了一條「保持影響力的金科玉律」給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在可能的範圍內儘量說『好』,只在絕對必要的事上才堅持說『不』」。

        覺得孩子的房間亂、看他們的穿著不順眼、對震耳欲聾的流行音樂無法忍受、孩子不願意做家事等等⋯⋯,退一步來看,其實都還算不上父母「非贏不可」的大事。父母真正需要持守的「底線」,乃是要確保孩子不做「違法」、「不道德」、「會傷害自己或別人」的事。其他枝枝節節或許出於文化、年齡、心態的差異,作父母的可以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保持謙卑的態度及願意道歉的度量。

        當孩子做出一些讓父母「看不順眼」的事,只要不違法、不傷風敗俗、也沒有傷害到自己與別人,父母偶爾「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給孩子適當的「安全叛逆空間」,反而能增加自己日後非插手、非管教不可時的「籌碼」呢!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瀕臨抓狂時,不妨提醒自己:「當孩子達不到我的期望,我仍能欣賞他的『改善』及付出的『努力』!」就算孩子真的讓人抓狂,也要認知「子女不聽話是常有的事」,容許孩子有犯錯的空間。更何況,自己也不見得每次都有理。如此一來,父母最終會覺得「我的孩子其實還蠻好的!」

抓狂地雷 2 心力交瘁的新手震撼

        奶也餵了、尿布也換了,抱也抱了、哄也哄了,書上講的各種「育兒必勝秘方」全試過了。反觀自己,頭沒梳、臉沒洗,一早睜開睡眠不足的熊貓眼就繞著這個小小人兒團團轉,沒有一分一秒屬於自己,如此盡心盡力照顧,為何心肝寶貝還是哭鬧不休?最後只好抱著新生兒跟著大哭─昏天暗地的菜鳥媽媽如何不抓狂?

        新手媽媽最容易抓狂的情況往往源於經驗不足與認知錯誤。例如總覺得孩子一哭,馬上就得做出一些反應,不然就是對孩子照顧不周。想像中美麗慈母褓抱可愛嬰孩的圖像,往往在體力耗盡、卻又不確定到底自己做得對不對、好不好、夠不夠的疑問與自責中破滅。新手媽媽經常會誤以為應該全心全力照顧孩子,自己休不休息不重要;認為當母親是一件本能的事,初為人母應該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三名兒女皆已長大的胡慧玲分析,新手媽媽容易給自己過多的壓力,再加上心力體力耗竭,最是容易抓狂。其實,很多當下覺得驚天動地的抓狂場景,到頭來都能安然度過。媽媽也需要時間休息、需要時間學習、需要時間喘口氣。有句諺語說道:「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動員整個村子的力量。」意思是社群連結與互助團體的支持,能幫助孩子與母親一同成長。特別是在少子化的社會裡,更需要結合各樣資源,來幫助新手父母度過「震撼期」。

        對辛苦的新手媽媽,胡慧玲建議,尋求家人的支持、社區團體的互助,甚至偶爾請保姆看顧一下孩子,爭取幾個小時喘口氣的機會,都能有效紓解壓力。養兒育女需要學習,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如何當媽。很多醫院或相關團體,都有專為準媽媽預備的產前課程,其中也包括如何照料新生兒的資訊。事先多看、多問、多學,才不會到時手忙腳亂。

抓狂地雷 3 黔驢技窮的媽媽VS精力旺盛的學齡前小孩

        對學齡前的孩子,美國人有「恐怖的兩歲」(Terrible Two),華人則有「三歲貓狗嫌」的說法。當媽前想像自己是如月亮般的慈母,等到有了孩子,才發現自己耐心不足、愛心不夠、體力不支。碰到這麼個講不聽、聽不懂、有聽沒有到的「未開化」、「非文明」野蠻人,所有的高EQ、好脾氣都被消耗一空!似乎東西方的世界裡,學齡前孩子的媽媽都在同聲哀號:「我快抓狂了!」

        孩子從只會喝奶啼哭的嬰兒,長成至兩三歲,可以自由行動、到處探索周遭事物的小小探險家,不單能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也在試著更多了解觀察他的環境。另一方面,孩子與家人的關係也更加緊密,更加依賴與他最親近的母親。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是小小實驗家,好奇心促使他們不時測試自己的極限,想知道「是甚麼?」「為甚麼?」,凡事想自己動手摸摸試試嘗嘗,「闖禍」的機率自然也增加。他們學會了很「好用」的兩個字─「不要!」來宣示獨立主權。這年齡的孩子,讓人又愛又氣,媽媽也跟著前一分鍾愛到想緊緊摟著他,下一分鐘卻被惹毛到想抓著自己的頭髮跺腳尖叫!

        胡慧玲建議,這個階段的媽媽,在管教上要抓「大方向」,而不要在小事上斤斤計較。每個孩子身心發展的速度與成熟度不一樣,媽媽要朝著敬虔的榜樣、健康的親子關係、健全的自我形象、良好的品格、濃郁的手足之情⋯⋯這些影響長遠,真正能塑造孩子生命的目標著力。

        此外,這個階段的孩子,在各類生活技能的發展上有明顯的差異;有的孩子很快學會不用尿布,有的卻比同年齡孩子晚了好幾個月。有的孩子馬上學會自己吃飯,有的卻仍處於雙手並用、飯粒掉滿地的階段。有的孩子已經伶牙俐齒,話匣子關不上,有的孩子卻還只會一兩句詞不達意的對話─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正常現象,媽媽不要太過於緊張,老是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做比較,擔心小孩跟不上。

        胡慧玲強調,若不想到了孩子青春期日日抓狂,現階段就是媽媽立下根基的最好時機。在這階段用心花時間去真正了解、認識孩子的個性與脾氣、興趣與好惡,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比到了青春期時才來調整矯正不知省多少力。更重要的是,好好享受這階段的為母之樂。對於孩子的小小反叛或無理取鬧,自己學會退一步想,如何從孩子的個性上、行為上找出其獨特性,進而激發學習動機,並設立合理目標,你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其實都是很可愛的!

抓狂地雷 4 急驚風遇上慢郎中

        分秒必爭的清晨,媽媽恨不得一秒當十分鐘用。可碰上動作龜速的小孩,吃飯慢、穿衣服慢、洗臉刷牙也慢─上學要遲到了還是拖拖拉拉。孩子不急,急壞媽媽。還有一星期前就耳提面命要把房間整理好,整整七天過後,一開房門,還是「滿目瘡痍」,亂七八糟如颱風過境!這樣「兵荒馬亂」的場景,對很多媽媽來說都不陌生。如果再加上媽媽也趕著要上班,更是咖啡都還沒喝,人就已經「亢奮」到抓狂!

        孩子進入學齡階段,擴大了生活圈,多了學校教育這一塊新領域,對孩子或家長來說,都是更進深的學習。學校有制度、有校規、有課表、有作業要求、有社團活動⋯⋯對孩子來說,是新奇的、有趣的、有挑戰性的;同樣的,對家長來說,或多或少也因為這些新事物,增加了不少壓力與憂慮。

        如何避免成為「鬧鐘父母」,老是在孩子身邊嘀嘀答答響?如何不讓自己變成嘮嘮叨叨、碎碎念不停的父母?

        胡慧玲觀察到,相較於西方父母,很多華人父母承擔太多原本孩子該負起的責任。例如「上學不遲到」是孩子的責任,可父母親卻把它攬到自己身上,早上催孩子起床、催孩子吃早餐、催孩子快換衣服,看到孩子無動於衷或依舊動作蝸速就忍不住又催⋯⋯等到火燒眉毛真的來不及了,累積已久的情緒就爆發─媽媽,又抓狂了!

        針對上述的情況,「事先安排」、「厘清責任」、「說明後果」是媽媽們可以幫助孩子學習負責任的方法。胡慧玲說,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慢條斯理的個性,逼他也快不起來,只會讓他生出挫折感。這樣的孩子,與其在不夠用的時間裡催他「快一點」,不如教他如何積存「多一點」的時間,可以充裕應付各種事項,減少隔天起來雞飛狗跳的抓狂機會。例如前一晚就讓孩子把明早要穿的制服預備好、書包確定整理好、該帶的作業放好。然後請孩子預估自己需要的時間,自己調鬧鐘、自己起床。

        除此之外,媽媽也可事先與孩子溝通清楚,如果遲到了,自己要承擔後果,要忍住不開口催孩子!在訓練孩子自主負責的過程中,要有心理準備,孩子有可能頭幾回真的遲到─這是他需要承擔的後果,需要學會的教訓。如果媽媽需要上班,也可事先與家人溝通,相互支持;甚至公司裡先做好安排。胡慧玲特別強調,教養兒女的關鍵就在於「願意付代價」,如果為了一時的方便,間接養成孩子凡事依賴父母的習慣,才真的是得不償失。

拆雷之鑰:妳不需要培養出十全十美的孩子

        綜觀以上各類狀況,媽媽們往往在身心疲倦、壓力過大時最容易引爆地雷。聖經上說:「制服己心,強如取城」,所有抓狂的情境不過是「引爆點」,真正要破解地雷必須從心做起。

        人都有情緒,面對讓人抓狂的情況,父母當做的,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犯錯是正常的,這是讓我們學習成長的機會」,胡慧玲認為,在抓狂的當下,媽媽可以先給自己一個緩衝的時間,暫時離開現場,或是告訴孩子「媽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冷靜一下」,甚至在心裡提醒自己,現在是非常時刻,不要讓那些負面的情緒帶領自己一頭鑽進牛角尖。

        「有時孩子就像一面鏡子」,胡慧玲說:「當我們看見他們的不完美或是所謂的缺點,其實也是看到了自身的軟弱與不足。」如果自己管教過當,或是情緒失控,事後也要以謙卑的態度跟孩子道歉、溝通。「關係先於管教」,兒女是上帝所賜的產業,父母的責任,並不是替上帝塑造一個「十全十美的孩子」,正如上帝並不要求我們成為十全十美的父母一樣。胡慧玲指出,我們都不可能成為十全十美的父母,但卻可以在主裡成為「全A」的父母。那就是Aware(認清父母的角色)、Accept(接納孩子真自我)、Accomplish(完成教養的願景)。

        父母的責任,在於認清並盡責地扮演好上帝所託付給我們的角色。胡慧玲強調,父母的角色是「輔導」而非主導;是「管家」而非主人;是「教練」而非老闆。她引用聖經《羅馬書》裡的一段話來勉勵媽媽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養兒育女是件需要付代價的神聖工作。所謂的「代價」,不光是金錢、時間、體力,也包括用心了解上帝賜予孩子的獨特性和才華,以及為人父母者生命的更新與心態的調整。

        胡慧玲表示,面對時代、環境不同的挑戰,再加上每個孩子皆有其獨特需要,媽媽的確任重道遠!然而,若學會保持一顆願意調整、願意改變的心,嘗試不同管教方式,自己在主裡持續成長,媽媽其實可以漸入佳境,不再老是抓狂!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6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