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24期 (2005年08月)
主題企劃
故事篇
天,已經晴了!
話題篇
走出墮胎的迷霧
資訊篇
何處覓支援
 
真愛分享
個案剖析
心事誰人知?
補裂縫的人
靈魂的守望者
單親園圃
回家最好
經驗分享
老三缺席了
親子加油站
活出生命的姿采
家庭資訊站
後車窗上的紙頭
一笑抵萬金
待客新招


展現生命的姿采
──從電影《小孩不笨》談起

█方昀


  當電梯門關上的那一瞬間,世界的嘲笑就與他無關了。劉國彬被送上了十一樓頂,茫然而無望的眼神,在他瘦削蒼白的臉上,新加坡夜晚的燈光,從建得規規矩矩的千門萬戶透出,充滿想像與創造的生命似乎不能在規格化的社會裡生存。國彬軟弱地抬起腿正要跨上陽台,讓年輕的生命就此殞落。

「笨小孩」的悲歌
  這是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的情節片段,這部2002年出品,由梁智強編劇、導演,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以三位小學四年級“EM3”班的死黨Terry、劉國彬和洪文福為主角。
  在學校被編為EM3的學生,代表英文和數學都很差,是被放棄、被瞧不起的「放牛班」,連賣參考書的書商都懶得賣給他們。
  國彬雖然有美術的天份,卻不被重視,他的母親為了他的功課日夜擔憂,深怕他將來沒有辦法在社會立足,每天被鞭打加上責罵,孩子還是學不會。母親失望、父親嘆息,覺得自己永遠沒有辦法讓父母滿意的國彬,只好選擇結束生命。
  幸好劇情急轉彎,國彬被一群奔跑的青少年給撞了下來,揀回了一條小命,父母才知道孩子有多麼灰心,但是一直等到他的作品被美國兒童繪畫比賽錄取,他的美術天份才被家人接受。
  世界上像國彬這樣的孩子不知有多少,有更多的孩子沒有任何天份可以被發掘,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是處於低成就狀態,他們自暴自棄,對將來不抱希望,如果到了血氣方剛的青少年期,就很容易成為幫派吸收的對象。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學校和父母普遍被學科成就所矇蔽,這是今日教育一再被檢討的地方。   我們的課程設計鮮少注重學習的主體  ,也就是誰在學習?我為什麼需要學習?現在我在學習處理什麼樣的問題?什麼會對自己構成問題?這些問題我能夠如何解決?我要如何整理出一個結論?
  若學生在早期求學的過程中很難體認學習對自我的意義,更遑論要求他們能「終身學習」了。
  我們的身邊不乏事業或學業有成卻信心低落的人。我問過周圍的朋友,大家年輕時在求學過程中幾乎沒有被稱讚過,除了曾經擔任過班長等重要幹部以及學科成績特優者,大多數人是默默地長年忍受求學的低成就感。
  他們的這種低成就感並沒有從父母身上得到補償,因為父母大多迷信學校的制式評量,認定孩子成績不好就是孩子的錯,是孩子不用功,沒有其他因素需要了解的。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是個有用的人,父母真是責無旁貸。孩子在襁褓中聽到母親溫柔的呼喚,他就意識到自己是個被疼愛的孩子,他的自我價值感會在父母的尊重關心中逐漸強化成形;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重視,只是被強烈要求必須達成父母的期望,他的自我概念就會逐漸模糊。
  就像我們在鏡子中到自己的長相,我們也從周圍人對我們的看法反映出我們的自我形象。小小的嬰孩就能敏感地認知大人對他喜愛的程度,長得漂亮的孩子總是特別得到注意,等到學習階段開始,孩子就會從大人的表情言語態度中得到「我很聰明」或「我是個笨蛋」的自我概念。


學科成就不代表一切
  許多國家或地區的教學用單一標準來實施學習評量,即使在多元化的美國,學習評量也無法完全客觀。哪一份評量考慮孩子的個別差異、用功的時間和學習過程中克服困難的努力?除非老師深具愛心,又有超人的體力,付出非常多的時間觀察,否則無法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狀況。因此,家長可以說是最能夠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的人。
  曾經有一位母親回憶,孩子小學二年級時,學校的老師說她的孩子沒有寫作業,她一時覺得窘迫,當著老師的面數落了兒子。兒子回家後難過地說:「媽媽,你傷了我的心!」事後她覺得非常懊悔,為什麼當時她不能蹲下來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尋找解決的方法?為什麼她沒有考慮孩子的自尊?即使大人都不能忍受別人當面奚落,小孩又如何能承受這樣的待遇?
  想想看,一個生命的誕生是帶著多少的祝福!小小的嬰孩就會以無比的勇氣來探索這個世界,我們看到小孩會好奇地碰觸電源插座,會伸手觸摸昆蟲螞蟻,會對陌生人露出微笑,甚至在三五年內學會結構複雜無比的母語,這裡面有多麼豐富的生命訊息。
  對什麼事都樂於嘗試,這是生命的本然面貌,可是,這種充滿好奇、樂於學習的本  在進入求學階段就改變了,我們真的要好好思考為什麼?
  人與人的競爭帶來學習的挫折感。人可以一再承受做事失敗的打擊,卻很難在與人競爭的挫敗感中站起來。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可惜我們的學校教育課程並不為每一個獨特的生命設計,當我們的孩子在群體中表現不夠突出,每一次老師的讚賞和微笑只給少數人時,受挫的孩子只有含著眼淚,把心轉向課業以外。

內在的價值是最重要的教育
  若了解到學校的課程並不能涵蓋所有的學習,並不能測驗多元的智能,父母們是不是應該仔細看看自己的孩子,他是不是有敏銳的洞察力?是不是具備可貴的創造力?也許他在人際關係方面有特別的專長?或者他的記憶力超強?又或者他樂於幫助別人?
  帶著孩子跳出考試教育的桎梏,牽著他們的小手走向大自然,讓他們感受造物主的心意,接受自己是無價之寶──這是父母能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讓他們在未來艱難的人生旅途中,永遠 不會對自己失望。
  追求外在的價值會給人類帶來無窮的苦惱,美麗、財富、地位並不是永恆的價值,而且會讓人心受困。在追求外在價值觀的氣氛薰陶下長大的子女,很難不受物質的條件誘惑,等到子女以外在的條件來衡量一切時,父母常常成為連帶嚐到苦果的人。
  就像影片中的Terry,他在母親過度的保護下什麼都沒有學到,生活的基本技能一片空白,連綁匪都瞧不起。母親以功利主義的價值觀製造了一把保護  ,保護孩子不要受到日曬雨淋風吹雨打。傻乎乎的孩子只知道當個聽話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無法養成獨立判斷的能力,無法負擔該
負的責任。

孩子,一切都為了你
  “For your own good .”(都是為了你好)這是貫穿全劇最幽默的一句話,成為政府和  姓的流行說辭,充滿了諷刺意味。父母可以氣沖沖地拿下孩子房間的擺飾,換上自己喜歡的樣式,可以要孩子為少管閒事不惜犧牲友誼,可以除了讀書什麼事都不要做,還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望子成龍是絕大多數華人父母共同的心願,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在心中建構孩子的未來藍圖,這一份藍圖是根據社會的標準建構的,父母總是努力地把孩子導向他們所希望的方向,因為社會是這樣要求的。
  愛子心切的父母害怕孩子不符合社會的需要,將來的日子會很辛苦,「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之類的口號讓父母更加焦慮。
  什麼是對孩子真正好的呢?英國有名的神學家Oswald Chambers (1874-1917)認為,只有上帝知道什麼是對你我最好的,每一個人最高的成就是達成造物主給你的使命,只有信心與盼望才能啟發生命的潛能,完成人生的意義。
  讓我們作稱職的父母,聆聽孩子生命的訊息,尊重他與生俱來的天賦,陪伴他、愛護他,讓小小的生命得到適當的引導,展現他本來的姿采!

作者方昀,本名吳貴珠,長年在南加州帶領社區成長團體,並受邀參與婚姻家庭廣播節目和講座。目前與夫婿洪本全一同擔任本會婚前單身事工輔導。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08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