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00期 (2018年04)
主題企劃
話題篇
  與獨處共舞六步曲
實例篇
  銀髮獨居樂
 
真愛分享
伴你同行青春路
  加壓或減壓?
e世代的好父母
  問了,答了,然後呢?
全人保健
  向肌肉爺爺學健身
人生感懷
  幸福五十
家庭電影院
  讓髮片與假睫毛隨風而去
網路精選
  行在上帝安排的時區中
真愛交流道
  真知明辨,戒癮有望
一笑抵萬金
  現身說法

        「銀髮族」是現代社會給老人家冠上的統稱,而「獨居老人」這個名詞,卻似乎多了一點負面形象─彷彿「獨居」代表的就是孤苦無依、生活寂寞,常與「慢性病」、「憂鬱症」、「厭世」、「兒女不孝」、「家庭不和」⋯⋯等社會新聞掛勾。傳統文化根深柢固的觀念,加上媒體社會新聞的推波助瀾,讓很多華裔長者視「獨居」為恥辱的印記,無法想像「快樂的獨居生活」畫面,也不願去嘗試獨居的可能性。

        其實獨居並非不幸,也不見得就是次等的選擇、無可奈何的決定。(詳見本期話題篇〈與獨處共舞六部曲〉)懂得與獨處共舞的長者,無論獨居與否,都可以擁有精彩充實的生活。

實 例 1 許秀惠 九十二歲 樂於期待 勇於嘗試
擁四聲道,遊走自如
        採訪當天,我們相約在植物園見面。天氣很晴朗,我找到九十二歲的許阿嬤時,她正在欣賞一隻站在假山上的孔雀。我喊了聲阿嬤,她回過身來。哇!那一絲不苟、染成淡淡茶色的髮型,襯著白皙的皮膚,笑起來彎彎的眉毛,配上色彩鮮明而不失端莊的衣飾,讓我不由得想起臺灣鄉土電視劇中那些從小受到良好教養、氣質出眾,待人和藹可親的阿嬤們。―只要有她們在,兒孫輩總像行星被太陽吸引般,繞著團團轉。

        許阿嬤見到我,馬上親切地舉起手跟我打招呼:“Good morning! How are you?”哇!阿嬤一開口就「撂英語」(臺語,意為說英文),而且還字正腔圓呢!原來阿嬤是「四聲道」,除了臺語、國語(普通話)之外,因為出生於臺灣日本殖民時代,所以也說得一口流利的日語。來美國之後,每星期風雨無阻去上成人學校的英語班,所以英語會話也呱呱叫。她隨時可以切換頻道,與不同族群對談溝通!

        我邀許阿嬤去植物園的咖啡廳坐坐。上臺階時,我下意識地伸手想扶她,許阿嬤笑著說:「不用扶啦!我自己走沒問題唷!」她的確走得很穩,從剛剛看孔雀的地方走到咖啡廳,然後上階梯,邁出的每一步伐都很有自信。許阿嬤說可能是因為兒時花很多時間走路上下學吧!她很得意地說:「現在出門散步,也都還不用拐杖的啦!」

        開朗隨和的個性,加上喜歡「趴趴走」的好奇心,讓許阿嬤保持著「路在腳下」的精神。以前在臺灣,無論是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是步行,出門都很方便。來美國後,馬上體會到「沒車就等於沒腳」的現實問題,所以也去上駕駛課、考到了駕照。有了車子,儘管人生地不熟,許阿嬤還是興致勃勃開車到處逛,直到一次出了車禍,才勉強交出車鑰匙、放棄駕駛權。不過,許阿嬤強調,那次車禍是對方撞上她的車,錯不在她。之所以答應孩子不再開車,是為了不讓他們擔心。

一人世界,自主選擇
        許阿嬤育有三女二兒,先生過世後於1988年來美。最初幾年輪流與孩子們住,幫忙照看孫子孫女,「到現在孫子孫女都跟我很親,常打電話來跟我聊天呢!」許阿嬤提起孫輩們就笑得合不攏嘴。

        雖然兒女都孝順,也十分體貼母親生活各樣的需要,畢竟他們都需要上班,與自己的作息不盡相同,有時看到媳婦匆匆下班回家後,就衝進廚房忙著做飯,許阿嬤心裡其實很捨不得。想幫忙,又怕帶給對方壓力,真是左右為難。

        遇到假日,全家商量出遊,年輕人的喜好與老人家的興趣也不一定相同,雖然彼此願意遷就,互相配合後也能皆大歡喜,但許阿嬤還是希望能有多一點自由行動的機會。「家人彼此照料、互相關心,並不一定非要住在同一個屋簷下。」許阿嬤覺得自己身體健康,自理生活起居完全沒有問題,與孩子們商量後,決定搬到老人公寓。

        有別於一般華裔老人對獨居生活的排斥,許阿嬤抱著一種樂於期待,勇於嘗試的心態來面對。從搬入老人公寓的頭一天,到如今已有二十年,許阿嬤十分享受獨居生活。她說:「其實,從小我就很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婚前住在家裡,父親管教甚嚴,並沒有太多摸索外面世界的空間。而當時的社會型態與時代背景,更讓我沒有機會品嘗獨立的滋味。婚後在家相夫教子,生活重心繞著家人轉。一直到來美,步入金色年華,才有機會享受一人世界。」

室內室外,充實多彩
        許阿嬤每日的作息充實。室內活動包括一早的讀經禱告,「煲電話粥」,和兒孫們聊天,邊看電視劇邊織毛衣,不但靈活手指關節,也持續發揮創意,她為孫輩們織的背心,是最受歡迎的禮物!戶外活動就更精采了;到成人學校上英文課,在老人健保中心教那些七、八十歲的「小朋友」外丹功,以過來人的身分傳授養生秘方。

        許阿嬤方向感很好,摸清了住家附近公車的路線與時間表,幾乎天天照表出遊!「而且我們老人家不單有票價優惠,去很多遊樂觀光景點都有Senior Discount(阿嬤特別用英文講「老人優惠」這個名詞),很方便划算呢!」

        此外,許阿嬤還常約朋友出遊。她說感謝上帝的恩典,居然讓她在洛杉磯碰到八十幾年前的小學同學!幾位相交超過半世紀的好友,每個星期都相約出去吃飯逛街。每週也參加教會的團契、崇拜,生活多彩多姿,有時兒孫打電話要約她出去,還得先看看「檔期」是否衝突哩!

        問許阿嬤,獨居會不會有寂寞的時候?她說,心情「鬱卒」(臺語:指心情鬱悶不佳)的時候人人都有,無論獨居與否都需要面對。她認為信仰帶給她很大的安慰與力量。許阿嬤是來美國後,碰到附近也是臺灣來的鄰居,介紹她去教會,才開始接觸、接受基督信仰的。阿嬤說聖經有很多教導,對她來說很受用。特別是學會很多事可以交託上帝,不需要埋在心裡,否則苦毒怨恨累積久了,對身體心靈都不健康!

天天喜樂,笑口常開
        問到時下有很多老人家,因種種原因移民來美,甚至必須嘗試獨居生活,許阿嬤有何建議或?她說:「既來之則安之。」或許環境不是我們可以選擇、也不全是我們事先計畫的,也許現實與想像之間有著落差,但是,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態度,以感恩且喜樂的心來過每一天。

        「我今年九十二歲,自由自在,想吃甚麼就吃甚麼,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獨居給我很多自由的空間,也讓我知道自己原來可以這麼獨立。這是以前年輕時從來沒有想過的。」許阿嬤笑咪咪地說。

        最後,我忍不住問許阿嬤:「您的皮膚這麼好,到底是怎麼保養的?」她笑得用手摀著嘴:「沒有啦!就是平常都用蜂蜜香皂洗臉,還有擦了幾十年的珍珠膏而已!」我湊近許阿嬤臉龐仔細端詳,真的是沒有太多皺紋斑點呢!她被我看得有些不好意思,又補上了一句:「天天喜樂,笑口常開,就自然會看起來年輕啦!」

實 例 2 施敏功 八十九歲 規劃之外 盼望之中
老伴驟逝,風雲變色
        施伯伯年輕時任職於臺灣的亞航公司,1967至1975年派駐越南西貢,負責物料及航空器材管理。越南淪陷後,他跟著難民船到了關島,在當地榮民工程處謀得一職,擔任採購主任五年。1981年來到美國,在美商公司任職十四年。因為工作的緣故,施伯伯與家人聚少離多,隻身在異鄉,必須懂得照顧自己、安排起居。

        與家人分隔兩地,常讓施伯伯覺得寂寞難耐、鄉愁難挨,惟有「在異鄉打拼努力,為的是將來與家人團聚時,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的心願,始終支持著他。懷著對未來的盼望與期待,也幫助他養成自律自制的良好生活習慣。

        施媽媽於2002年在臺灣公職退休後,來美與施伯伯團聚。兩人結褵數十載,聚少離多,彼此為家庭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如今孩子都已成家立業,有自己的家庭,施伯伯苦盡甘來,準備與妻子好好享受晚年,再次學習一起過日子,細細體會婚姻生活。

        想不到,2015年突來的一場病,讓施媽媽在短短幾星期內過世。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施伯伯,一下子又被迫重新回到獨居生活。

        以為可以平靜安穩度過的晚年,因為妻子驟逝而風雲變色,那種淒涼、寂寞的悲傷情緒不時籠罩著他。特別是兩人共處的小窩,到處都有妻子的身影。兩人一起選購的杯盤、一起組裝的傢俱、甚至一同散步的路徑,都載滿兩人共同的回憶。觸景傷情,不勝唏噓⋯⋯「失去老伴,內心永遠的傷痛,除非親身體會,外人很難了解。」施伯伯說到這兒,仍會眼眶泛紅。

規律作息,持之以恆
        所幸靠著基督信仰的力量,以及過去獨居生活經驗的累積,施伯伯在喪偶後仍能保持規律穩定的作息,讓生活不至分崩離析,慢慢學習適應晚年的獨居生活。

        施伯伯認為,獨居生活最大的危機就是,當生活有太多的「空虛」,沒有目標,缺乏規劃,徒耗光陰時,很容易陷入胡思亂想、抑鬱沮喪的光景。

        施伯伯安排固定的活動:週日去教會崇拜,週一上網回覆電郵(施伯伯算是「高科技銀髮族」,除了會查看電郵,還有自己的臉書、LINE帳號,網路社群生活十分活躍!),週二到教會當義工,週三與週五跟朋友去打高爾夫球,週四參加查經班,一個月安排幾天到女兒家小住⋯⋯。

此外,每天保持固定的閱讀習慣,包括華文報紙、造就靈命的書籍,以及收看華語電視台的節目⋯⋯都讓施伯伯隨時能吸收新知、維持良好的腦力。

        除了規律的生活作息,持之以恆,不輕易懈怠之外,朋友的陪伴,也是施伯伯在重新適應獨居生活中寶貴的助力。特別是在教會中結識數十年的弟兄姊妹,親如家人。在他陷入悲傷低潮時,朋友的關懷與陪伴,讓施伯伯的獨居生活添了許多溫暖。

恆心毅力,完成壯遊
        那天在植物園訪談後,我為施伯伯照了幾張相。穿著紅色運動衣褲,戴著紅帽子的施伯伯,在陽光下露出了親切慈祥的笑容。在南加的晴空下,失去伴侶的他,依舊腰桿挺直、雙腳穩健地站著。

        想起他告訴我,去年在兩位女兒陪同下,遠渡重洋,到臺灣、中國探親。年近九十的他,長途跋涉,風塵僕僕。乘坐十幾個鐘頭的飛機,舟車勞頓,有時住旅館、有時住親戚家。期間到處探訪親友,大宴小酌⋯⋯此番無論體力或精神,對老人家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但是施伯伯辦到了,他完成了「壯遊」,在老伴離世後,靠著女兒們的扶持陪伴,以及自己的恆心毅力,少小離家老大回,看到了十多年未見面的弟弟與其家人,在父母的墳上悼念追思。

        晚年的獨居生活,並非在施伯伯規畫中;過去雖也經歷獨居,畢竟是有計畫有期限的獨居,總歸是有與家人團聚的盼望與願景。年老時再度面對獨居生活,對施伯伯來說,實在是晴天霹靂、措手不及,其遺憾與傷痛實在刻骨銘心。在調適的過程中,他也慢慢體會到,哪怕是計畫外的獨居生活,一樣有著永恆的盼望。因為他深信,未來在天家,必將與心愛的妻子團圓,不再分離。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8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