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70期 (2013年04月)
主題企劃
話題篇
  有情有義,相伴一生
談心篇
  愛有幾分甜?濶
 
  真愛分享
單親不孤單
  美玲的黃金階梯
真愛EQ坊
  咱家孩子不難搞
再綻芬芳
  選擇成長
郭老師劉老師信箱
  夫妻性親密攸關靈命?!
全人旅遊
  如此旅遊,夠深度!
今天的心情很單身
  單身=孤寂?
一笑抵萬金
  「連坐」法?

槍林彈雨無處躲

        「這個孩子很難搞!」─這是警察對Erika Menendez 的評語。Erika 2013年元旦在紐約地下鐡把一個陌生人推落月臺,造成他莫名其妙被火車輾斃。無獨有偶,「這個孩子很難搞」,也是Adam Lanza的媽媽生前常用來形容他的話。

        2012年12月14日,Adam在美國康乃狄克州新鎮的珊廸虎克小學開槍殺害26人。他先在家裡朝母親臉部開槍,接著身穿黑衣和防彈背心,帶著4支槍到不遠的小學瘋狂地大開殺戒。屠殺26人後自殺,其中有20名被害人為六、七歲的孩童。

        自從1999年 哥倫拜恩高中大屠殺造成12死21傷以來,這類的報導就在美國各地層出不窮:2007年,美國有史以來傷亡最多的大屠殺,韓裔學生Seung-Hui Cho在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射死32人、射傷17人;2009年,在紐約,越南裔美國人Jiverly Voong 在他曾經上過英文課的教室射死13 人,射傷4人;2012 年,在科羅拉多州, James Holmes 戴著面具,身穿特種部隊制服,帶著一把半自動機關槍、一把來福槍、兩把手槍在戲院掃射,據說可能因半自動攻擊步槍卡彈,不得不改用火力較弱的武器,否則罹難人數恐不只12人。那次還打傷了58人。

管?不管?

        每次大屠殺後總是激起熱議,大眾對美國一味標榜自由、缺乏妥善槍支管制的法律忍無可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康州新鎮罹難者家屬的見證下,於2013年1月16日簽署23項行政命令中,包括從嚴查核購槍者背景資料,此外還有改善精神病健保以及處理電玩、電影與電視上的暴力畫面等。

        但 是 同 時 主 張 美 國 是 「 自 由 之 家 , 勇 者 之地」,喜歡打獵玩槍的人士馬上又反彈嗆聲,在地方層級就有警長公開表示不會配合聯邦政府加強槍械管制的新措施。更何況,新措施中,管制的只是可裝高容量彈匣的攻擊性長槍,而美國每年死於手槍的人數卻是長槍的好幾倍!

        槍械管制法律重新檢討與立法是必要的,尤其是對攻擊性武器,但是這不是根本解決之道,推人的 Erika手上沒有槍支,同樣的也能做出傷害人的行為。所以我們必須從家庭根本的關係著手。據報導,這些大屠殺的射手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他們都是「獨行俠」,個性冷漠、不合群、不表達感情、缺乏社交技巧。他們可能IQ並不低,但EQ都不及格。其中好幾位都曾被診斷出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他們的行兇動機來自偏差的思維、幻想中的角色,以及想引人注目的欲望。

疏離隔閡的世代

        2012 年5月份美國AARP雜誌上有篇文章“The Stranger in your Family”(家中的陌生人)中,訪問心理學家科門博士(Dr. Joshua Coleman),討論為何現在有很多的家庭的父母辛苦撫養孩子長大,而孩子幾乎不跟他們說話,變成了陌生人!他還有個網站叫estrangedstories.com,讓大家可以上網說自己的這類故事,好讓家有性情孤僻孩子的父母,有個平臺可以互相分享、彼此支持、得到理解。

        科門博士分析,造成疏離隔閡的下一代有以下的原因:

1. 個人主義:他們的字彙裏只有三個英文字:I, me, myself。我我我,孩子自我中心,父母也只顧自己的情緒,從小沒有對孩子的情感供應真正疏通的管道。

2. 缺乏傳統道德觀或責任感:媒體和廣告日以繼夜給孩子洗腦:Just do it !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3. 離異的家庭:離婚,單親,父母各忙各的,所以家庭中個別角色不重要,沒有需要彼此的感覺。就算父母仍然處於婚姻狀態,品質又如何?大家在忙、亂、趕、累中還是沒有交流。

4. 被科技產品轄制:高科技通訊產品隨手可得,人人成了「低頭族」,因此也大大減少了家人朋友之間面對面的相聚與溝通。

5. 父母寵壞孩子:給予太多的物質享受,孩子認為擁有什麼都是應該的。

        現在的孩子特別有權利意識(sense of entitlement),這樣的孩子不容易對事物、對他人存有感恩之心。對自己父母的付出視若無睹,言語和行為舉止都沒有表現出尊重,對於別人的付出他也很難感受到, 更別提主動去付出了。

未雨綢繆,天天守護

        科門博士針對以上的現象提出六項處方:

        父母勇於認錯:孩子若指出家長的錯失,即使只有一點點的真實性, 父母還是要謙虛自省,可能這正是我們所缺失和孩子最需要的地 方。

        接納不同意見:孩子有他的立場,先接受他不同的想法,不要急著辯解。這是尊重以及接納他們的表現,惟有如此,孩子才樂意與父母親近。

        勿一味怪罪:不要一直怪罪孩子,讓孩子在罪惡感裡長大對他沒有好處,對你們的關係更糟糕。這會造成孩子心理問題,成年後會有極大的反彈。

        學習聆聽:要有耐心仔細聽孩子的心聲,不要打斷、不要批評、不要急於幫他們解決問題,惟有仔細聆聽與觀察,才能夠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也許他們有先天精神上的疾病,需要專家的診斷與輔導,而父母更要學習如何教養像這樣有特別需要的孩子。

耐心等待:欲改變情況,絕對需要耐心地等待。研究指出,改變需要雙倍的時間。如果兩年造成現在疏離的關係,那就需要四年來改善。

        勿嘮叨越界:還是老話,不要給「不請自來的忠告」.尤其對成年的子女,對於他們的工作、感情生活、配偶、教養孩子的方式不要批評指教。同樣的,在親子關係中,less is more(愈精簡愈有效) 愈嘮叨關係就愈隔閡。

        歸根結柢,父母應該有個正確的觀念─良好的親子關係比什麼都重要,在愛裡沒有懼怕,父母學會留意觀察孩子的動向,一有不對勁的地方,在第一時間用正確的方法處理。全家常共讀聖經、一起禱告,當溝通流暢、關係和諧,再加上父母不斷努力學習、用心練習,假以時日,您一定可以抬頭挺胸大聲宣告:「咱家孩子不難搞!」

延伸閱讀

作者雷洛美老師為本會特約講師。她與王祈老師合著合講之《高EQ的驚人影響力》有聲教材(5CD+1書),內容實用精闢、廣受聽眾和讀者歡迎。適合個人培養EQ,亦可作為教導材料,美國讀者為本會奉獻100美元以上者,即可索贈1套。台灣讀者請洽天恩出版社(02)2515-3551。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2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